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
发布时间:2017-10-31 19:19
本文关键词: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
【摘要】: 期待可能性是德日刑法学中的一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指从行为人实施行为之际的内部和外部的一切情形观察,能够期待行为人不实施犯罪行为,而实施其他适法行为;狭义上,指除上述内部的事实外,从行为之际的外部情形观察,可以期待其不实施犯罪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本文采狭义的概念。 期待可能性的价值在于彰显刑法对人性的关怀,以弥合制定法与“情理”之间的罅隙,拉近法与生活的距离,营造和谐的人类社会。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终极的追求。中国刑法学欲有所进步,探讨这些基本的理论不可避免。 由于德日刑法学体系与我国刑法学体系的巨大差异,因而是否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和如何引进就成为学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该理论所悬鹄的代表了现代法治的精髓,彰显人性并能弥合法与情理之隔阂。所以尽管有不同体系之差异,但笔者仍主张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当然,在中国犯罪论体系下对之作适当调整是必须的,故将其更名为主观减免责条件;在构成体系上则归于主观方面而与认识错误并列。 本文在体系上作如此安排:导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期待可能性理论产生的背景,并对写作目的进行交代。第一章主要着重介绍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历史沿革,其中又分为三节,第一节阐述了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论述了期待可能性的内涵和外延并对中西文化根源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结论认为,期待可能性在中西方的文化思想中均有其久远的渊源,具有文化通约性。第三节着重论述期待可能性的体系归属和名称。主张将期待可能性归入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并更名为主观减免责条件。理由是,其一,期待可能性概念在我国的司法人员中比较陌生,不说运用此理论,就是理解亦有难度,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格局几属不可能,换作“主观减免责条件”的称谓,使此概念
【关键词】:期待可能性 规范责任论 自由意志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14
【目录】:
- 导论9-10
- 第一章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历史沿革10-22
- 第一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概说10-16
- 一、德日刑法理论中责任理论的演变10-12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起源与发展12-16
- 第二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相关概念16-20
-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念17
-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思想基础——意志自由17-18
-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思想之中西文化通约性浅析18-20
- 第三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的应有称谓——主观减免责条件20-22
- 第二章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内容22-44
- 第一节 期待可能性的位阶归属22-28
- 一、第三责任要素说22-23
- 二、故意、过失构成要素说23-24
- 三、例外要素说或消极要素说24-25
- 四、观点评析25-28
- 第二节 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学体系下的定位28-37
- 一、观点概述28-31
- 二、笔者之管见31-37
- 第三节 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37-44
- 一、行为人标准说37-38
- 二、平均人标准说38-39
- 三、折衷说39-40
- 四、国家标准说40
- 五、学说评析40-42
- 六、笔者的观点42-44
- 第三章 期待可能性思想与我国刑法44-51
- 第一节 期待可能性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和适用44-47
- 第二节 立法缺陷及建议47-51
- 参考文献51-53
- 后记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欧锦雄;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继承与批判[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 丁银舟,郑鹤瑜;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3 唐稷尧,詹坚强;本源、价值与借鉴——评期待可能性理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李立众;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诸失误之匡正[J];现代法学;2004年03期
5 周恩深;关于期待可能性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06期
6 游伟,肖晚祥;“期待可能性”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J];政治与法律;1999年05期
,本文编号:1123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12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