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司法检视与完善路径
本文关键词: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司法检视与完善路径 出处:《河北法学》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恶意欠薪 劳动报酬 司法认定
【摘要】: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俗称恶意欠薪罪)司法解释的出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罪的司法操作性。然而,该罪"劳动报酬"、"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支付"、"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的标准仍不明确,在多种救济途径并存下如罪名适用、程序衔接也存有困惑,影响了该罪的司法认定及适用。对此,应进一步具化该罪中的"劳动报酬"、"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支付"的标准,阐明"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的认定细则,明确在多种救济途径并存的情况下寻找罪名适用及程序衔接的进路,才能真正实现该罪的立法价值。
[Abstract]: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ime of refusing to pay the remuneration of labor (commonly known as the crime of malevolent wages) improves the judicial maneuverability of the crime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the crime of "labor remuneration", "other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standard of "order to pay" and "ability to pay but not to pay" is still unclear. Under the coexistence of various remedies,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charges and procedural convergence, there is confusion, which has affected the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rime. The standard of "labor remuneration", "other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ordered payment" in the crime should be further developed, and the rules of determination of "ability to pay without payment" should be clarifi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egislative value of the crime, it is clear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oexistence of various relief ways, we can find the way to apply the charge and the procedure to link up.
【作者单位】: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
【分类号】:D924.3
【正文快照】: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广东广州510507)引言《刑法修正案》(八)首次规定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俗称恶意欠薪罪),将部分恶意欠薪行为纳入了刑法的规制范围,透露出立法者意在通过构建一套程序规范以妥善、公平地规制那些对个人、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之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杜邈;商浩文;;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司法认定[J];法学杂志;2011年10期
2 王海军;;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规范性解读——基于“双重法益”的新立场[J];法学评论;2013年05期
3 陈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思考[J];河北法学;2004年05期
4 申婷婷;;试论劳动者保护的法律选择模式——欧美模式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法学;2015年04期
5 陈志军;;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孟传香;;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法律适用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2011年10期
7 谢天长;;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探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11期
8 王胜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解释介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燕艳;;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梁玮;农民工“工伤保险歧视”法律问题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4 罗慧连;;论罪犯的劳动权[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史中慧;;劳动权初探[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方配礼;;论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适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期
7 赵树杰;;我国劳动法实施的宏观视域[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孙良国;;专用性投资、劳动者保护与劳动合同解除权[J];当代法学;2006年05期
9 李凌云;;我国劳动标准高低之争的理论溯源[J];当代法学;2009年04期
10 王天玉;仇晓光;;工作权之再认识——与劳动权相比较视角下的展开[J];当代法学;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丹丹;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陈龙帝(Mr.Vitoonthep Nawadejo);劳动规章制度立法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刘松珍;调职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斌峰;劳动者法律人格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张颖慧;企业组织变动与工作权保障[D];吉林大学;2012年
8 孙良国;关系契约理论导论[D];吉林大学;2006年
9 胡玉浪;劳动报酬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李凌云;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国祥;上海市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原;解雇事由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路遥;可撤销劳动合同的法理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安增莹;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几点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王艳军;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6 许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裁审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曾斯逸;我国政府主导下的劳动保障权利救济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彭静;我国工伤保险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叶楠;论我国劳动知情权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计琳婷;关于劳动者辞职权的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勇;;试论“出罪”[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2 王锴;;论我国宪法上的劳动权与劳动义务[J];法学家;2008年04期
3 苏青;;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反思与改造——以法益视角为进路[J];法学评论;2011年03期
4 王勇;;也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J];法学评论;2011年06期
5 杜焕芳;;论我国涉外物权法律适用的完善[J];当代法学;2013年02期
6 郑丽萍;;轻罪刑事政策的独立品格与基本释义[J];法学评论;2013年02期
7 曹燕;;劳动合同的法律构造与功能分析[J];河北法学;2009年01期
8 董润青;;中美劳动者保护立法的模式比较及思考[J];河北法学;2009年10期
9 李凤琴;;欧美合同冲突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趋同化——从经济效率角度分析[J];时代法学;2011年02期
10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二)[J];人民检察;2003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 韩炳勋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 李双庆;[N];检察日报;2011年
2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周莉宁;[N];检察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游春亮 本报通讯员 汪林丰;[N];法制日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俊宏;;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的几点思考[J];探索;2009年05期
2 梁永郭;李玮婧;;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劳动报酬偏低原因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3 张车伟;程杰;;正确认识我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年04期
4 肖潇;;对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解读[J];前线;2013年05期
5 陈云卿;妇女在劳动报酬和雇用方面的不平等[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9期
6 ;劳动报酬低于低保标准视同失业[J];工会博览;2003年16期
7 杨娟;徐娟;甘玲玲;;落实罪犯的劳动报酬之我见[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信卫平;;关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丁梓楠;;论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报酬比重的影响[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李涛;;健全三方协调机制:提高劳动报酬比重的有效途径[J];学习月刊;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焕波;;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 黄育云;贾云鹏;;关于受教育程度与劳动报酬关系的几点认识[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3 孙久文;;劳动报酬上涨背景下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研究(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4 刘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劳动报酬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陈艳;;我国农民劳动报酬收入增长的因素贡献分析[A];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崔朝栋;;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分配理论——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使用的“劳动报酬”概念引起的思考[A];中国《资本论》年刊(第十一卷)[C];2014年
7 侯娜;;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金林;;劳动报酬变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9 张焕波;;有效提高工资收入,促进经济内外平衡[A];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C];2010年
10 杨雪梅;;“同工同酬”浅析[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倪玮;我市重点企业劳动报酬大幅提高[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2 湖北记者 李启华邋记者 杨诚 通讯员 周t熇,
本文编号:1432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43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