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刑、假释的目的反思与制度变革
本文关键词: 减刑 假释 教育刑 重返社会 出处:《现代法学》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国减刑、假释以教育、矫正犯罪人为目的,为此目的而构建的减刑、假释制度不仅实践操作与目的错位,而且还导致司法腐败、倾斜适用、释放后再犯罪等现实问题。西方国家最初设立减刑、假释制度,并不是为了教育、矫正犯罪人,后来教育刑论者试图以教育、矫正作为减刑、假释目的,最终却走向失败。晚近以来,重返社会思想因关注未来,帮助犯罪人重新适应社会生活而逐渐受到重视,不少国家以重返社会思想为指导,改革调整其减刑、假释制度,扩大渐进释放范围。我国减刑、假释的目的当转向重返社会,并构建以自动给予的减刑为基础的假释制度。
[Abstract]:Commutation of sentence, parole to education, correction of offenders for the purpose of commut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commutation, parole system not only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purpose dislocation, but also lead to judicial corruption, tilt applicable. Western countries initially set up a commutation and parole system, not for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correction of offenders. Later, educationalists tried to use education, correction as the purpose of commutation and parole. Recently, the thought of reintegr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ecause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future and helping the criminals to adapt to the social life. Many countries take the social reintegration thought as the guidance, and reform and adjust their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Parole system, expanding the scope of progressive release. The purpose of commutation and parole in China should be reintegrated into society, and the parole system based on automatic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hould be constructed.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由刑变更执行研究”(13BFX076)
【分类号】:D914
【正文快照】: 近年来,减刑、假释实践中的司法腐败、倾斜适用、释放后再犯罪等问题较为严重。中央政法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连续出台指导意见,以规范减刑、假释的适用。然而,这些指导意见仅在政策上或程序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减刑、假释的制度缺陷却置若罔闻。众多学者及实务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京华;减刑假释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利弊[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志祥;;我国减刑、假释制度改革路径前瞻[J];法商研究;2009年06期
3 王志强;;重新犯罪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李惠忠;减刑计划公示制的实践与思考──广东省揭阳监狱狱务公开取得新突破[J];中国司法;2001年05期
5 邢冰;;论重新犯罪的原因[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张亚平;;法国减刑制度的最新发展[J];刑法论丛;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王圣扬;夏珍珍;;论中国当代传媒与司法的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程琥;;人民法院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5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6 郭世杰;;论“监企合一”与我国监狱职能的实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7 李婷;次道德现象及其刑事法理依据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秉志;阴建峰;;新中国刑法立法60年——以影响刑法立法的客观范畴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泽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张朝霞;王志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中论检察机关的刑事政策改进[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谢望原;邹兵;;试论民事赔偿对不起诉的影响和具体适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冯仁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适用解读[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巩富文;姚宏科;;刑事从宽政策之困境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黄秋生;姚石京;;刑事和解与检察工作[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杨迎泽;朱全景;;和谐社会、法律监督与检察官职业培训[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熊春泉;童春荣;;规范量刑与自由裁量——博弈中的纳什均衡[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潘爱青;增设执业资格刑的立法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婷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钱元昌;浅析一人公司的刑事主体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基华;论罪刑法定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实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罗静深;论间接故意的意欲要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京华;减刑假释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利弊[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梅传强;预防重新犯罪的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王志强;社会发展中重新犯罪的实证研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2年05期
4 张波;假释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一个实证的考察[J];法律适用;2005年11期
5 江朔;;中美现行缓刑制度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年26期
6 杜菊;我国假释制度运作态势的反思与探讨[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张晶;;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李建淼;;宽严相济政策下监狱矫正机制之重构[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游伟,陆建红;人身危险性在我国刑法中的功能定位[J];法学研究;2004年04期
10 鲁兰;;完善我国预防重新犯罪的体制建设——读解“首要标准”有感[J];刑法论丛;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帮助吸毒人员重返社会 归途援手[J];人民公安;2010年16期
2 翟中东;;试析控制重新犯罪的重返社会范式[J];环球法律评论;2011年04期
3 士心;北欧老人重返社会[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7年01期
4 晓司;;关注戒毒者重返社会[J];云南支部生活;2009年03期
5 刘波;高源;钊红梅;;“专职太太”重返社会为哪般?[J];妇女生活;2010年08期
6 彭大森;;建设和平:联合国解除武装、复员和重返社会工作浅析[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4期
7 汤啸天;;重返社会者重新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J];公安论坛;1988年01期
8 陈粒;;爱咨家:用生命影响生命[J];创造;2007年09期
9 弋戈;;我要活下去——一名艾滋病人生命的强音[J];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03期
10 吕雪霞;万崇华;董峻;罗家洪;许传志;张晓磬;喻箴;;云南省吸毒问题及对策[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5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澳门在囚人士怎样生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本报记者 熊树民;在重返社会的艰难旅途中[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记者 张焱;政府埋单 九百贫困脑瘫儿站起来[N];哈尔滨日报;2013年
4 马丽娜 施晓焰 杨树华;开远戒毒所:让学员充满自信走入社会[N];人民公安报;2006年
5 记者 车宏亮 黄海敏;斯里兰卡:她们从“猛虎”中归来[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唐昀;那不勒斯出现“怪导游”,就业维稳两不误[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本报记者 车轮;啃老难以割断的“脐带”[N];黑龙江日报;2014年
,本文编号:1474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474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