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的理论解读
本文关键词: “刑法的刑事政策化” 新社会防卫运动 机能主义刑法观 相对主义犯罪观 出处:《政法论丛》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刑法的刑事政策化思想肇始于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近代学派的学术论争,以安塞尔为代表的新社会防卫运动使这种思想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并发展成一股席卷世界的刑法改革浪潮。对于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的涵义,可以从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去理解。观念层面上的刑法的刑事政策化是一种理念或者思想,从合目的性的角度出发,将刑法视为实现刑事政策目的手段之一,将特别预防和防卫社会作为刑法的主要任务和首要价值,在法治的框架内灵活地对待犯罪和罪犯。实践层面上的刑法的刑事政策化是一种趋势或者动向,指的是刑法的制定和适用要受到刑事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反映刑事政策的动态变化,从防卫社会的目的出发,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的现代理论基础有三:即机能主义的刑法观、相对主义的犯罪观和非刑事化的刑事责任观。
[Abstract]:The criminal policy thought of criminal law originated from the academic debate between the classical school of criminal and the modern school of criminal law. The new social defense movement represented by Ansel made this thought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system. And developed into a wave of criminal law reform sweeping the world. The criminal policy of the criminal law on the conceptual level is a kind of idea or thought. From the angle of the aim, the criminal law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ean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the criminal policy. Taking the special prevention and defense society as the main task and the primary value of criminal law, it is a trend or trend to treat crime and criminals flexibl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rule of law. It means that the for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law should be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by criminal policy, reflecting the dynamic changes of criminal policy and proceeding from the purpose of defending the society. There are three modern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criminal policy of criminal law: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ism, the view of relativism and the view of non-criminal responsibilit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省检察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论”(11FFX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4
【正文快照】: 一、“刑法的刑事政策化”的思想源流(一)“刑法的刑事政策化”思想的滥殇:刑事近代学派的观点刑法的刑事政策化思想肇始于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近代学派的学术论争,虽然对于这场论争的性质学界存在很大的的争论,1但这场论争的结果对于现代刑法理论的形成及世界各刑事立法、刑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永红;刑法的刑事政策化论纲[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黎宏;论“刑法的刑事政策化”思想及其实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石磊;关系论下的刑事政策学[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姚建龙;;少年司法的起源:美国少年矫正机构运动的兴起[J];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01期
5 王牧;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J];中国法学;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轶;;刑罚目的的实现与缓刑、减刑、假释立法的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3 马长生;彭新林;;前科消灭的性质辨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4 张曙光;;一种“事实关系”型行为——刑法中持有之规范论描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5 魏吉华;论法治国家对法律的要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何承斌;;试论人权的刑法保障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万志鹏;;没收财产刑废止论——从历史考察到现实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陆诗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基本问题研究——对相关传统话语的批判性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梅锦;;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生;周庆峰;;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视角下刍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杨平;罗浩海;;相对不起诉制度实证研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艳;徐凤霞;;论公诉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撖莉;;起诉阶段如何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赵保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定位及实现路径分析[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焦盛荣;党惠娟;;环境刑法中相对严格责任的价值合理性与规范合理性探悉[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熊姝丹;;浅析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完善[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8 陈仕菊;;对刑法中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几点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9 任国华;;土地执法管理中村民自治组织单位犯罪主体探讨[A];科学合理用地 人地和谐相处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宪权;吴允锋;;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刑法新理念的建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t樥,
本文编号:1481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481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