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劳教废止后“微罪”刑事政策前瞻

发布时间:2018-02-23 23:27

  本文关键词: 劳教废止 微罪 刑事政策 制度风险 出处:《学术交流》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犯罪分层理论中,微罪是处于轻罪以下的独立范畴。随着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废止,轻微罪错治理中的政策选择引申出微罪刑事政策的核心内容。建构"微罪"理论体系的目标在于将关涉人身自由剥夺的制裁措施纳入到刑事司法框架下,以刑事法治的边界来制约微罪刑事政策的运行。具体而言,微罪的界定应当以"轻微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制裁措施"为核心标准,刑法典中最高法定刑为拘役的犯罪属于典型的微罪,同时,"但书条款"所涵盖的行为属于实质意义上的微罪范畴;微罪刑事政策的法律载体模式应二元化,包括刑法典与微罪单行刑法两种形式;而微罪的制裁模式应脱离目前以行政制裁为主的制裁模式,进而建构起以刑事司法为基础的微罪制裁体系。
[Abstract]:In the theory of stratification of crime, micro crime is an independent category below misdemeanor. With the abolition of the system of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in China, The policy choice in the mismanagement of minor crime extend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riminal policy of micro-crime.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icro-crime" is to bring the sanctions related to deprivation of personal liberty into the framework of criminal justice. The boundary of the criminal rule of law restricts the operation of the criminal policy of micro-crime. Specifically, the definition of micro-crim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inor deprivation of personal liberty sanctions" as the core standard, The crime with the highest legal penalty of criminal detention in the Criminal Code belongs to the typical petty crim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behavior covered by the proviso clause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microcrime in the essence, and the legal carrier mode of the criminal policy of the micro-crime should be dualized. It includes two forms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al law, and the punishment mode of micro-crime should be divorced from the current sanction mode of administrative sanction, and then construct the punishment system of micro-crime based on criminal justice.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
【基金】:大连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微罪制裁体系研究”(DUT15RC(3)073)
【分类号】:D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文红;;未决羁押的刑事政策考量[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卢勤忠;;“中罪中刑”的刑法结构之提倡——对“严而不厉”的一点质疑[J];当代法学;2012年06期

3 卢建平;;犯罪门槛下降及其对刑法体系的挑战[J];法学评论;2014年06期

4 卢建平;;关于醉驾入刑的理性审视[J];法制资讯;2011年06期

5 屈学武;“轻罪”之法价值取向与人身权利保护[J];河北法学;2005年11期

6 张明楷;;犯罪定义与犯罪化[J];法学研究;2008年03期

7 卢建平;;犯罪分层及其意义[J];法学研究;2008年03期

8 王博;姜瀛;;论诽谤罪的“网络门槛”下降及其意义[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9 卢建平;;法国违警罪制度对我国劳教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J];清华法学;2013年03期

10 王志祥;韩雪;;我国刑法典的轻罪化改造[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钢;;《刑法》第17条第2款的体系定位与规范分析[J];研究生法学;2011年02期

2 沈玉忠;;犯罪分层理论的展开:梳理、价值与架构[J];鄂州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林俊辉;张淑芳;;论我国刑法改革的价值取向[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4 夏国美;;禁毒社会范式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5 欧阳本祺;;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刑事政策分析[J];法商研究;2011年05期

6 欧阳本祺;;对《刑法》第17条第2款的另一种解释[J];法学;2009年03期

7 李凯;;关于《刑法修正案(七)》第3条的另类解读——小议“偷税”改“逃税”的刑法法理依据[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孙道萃;;我国刑罚体系改革的现代化坐标:以检视主附加刑模式为支点[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董莹;王舒涵;;浅析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设计[J];法制与社会;2012年30期

10 孙道萃;;犯罪分层的标准与模式新论[J];法治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凌;孟永恒;;犯罪化扩张论要[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1年度)[C];2011年

2 杨琬柔;;论述我国刑法立法效益提高的制约因素与实现途径[A];“决策论坛——公共管理决策案例与镜鉴研讨会”文集[C];2015年

3 袁林;姚万勤;;后劳教时代社会治理刑法化质疑[A];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邓君韬;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关系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高长见;轻罪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陆岸;轻罪法建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5 冯威;行政法视野中的公共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王赞;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高永明;刑法修正案修正规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叶睿;罚金刑的适用与反思[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9 张小霞;行政犯理论的犯罪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于阳;论刑罚适应性及其实现[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俞伟飞;刑事审前程序分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2 于兴铭;“后劳教时代”替代制度法治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张伟松;危险驾驶案件处理程序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槐植;论刑法学若干重大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2 储槐植;;从国情出发思考劳动教养制度改革[J];中国司法;2009年03期

3 陈兴良;限权与分权: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警察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周光权;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5 马克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罚立法的完善[J];法商研究;2007年01期

6 刘仁文;;关于调整我国刑法结构的思考[J];法商研究;2007年05期

7 刘艳红;;“风险刑法”理论不能动摇刑法谦抑主义[J];法商研究;2011年04期

8 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法学杂志;2006年01期

9 田兴洪;;轻重犯罪划分新论[J];法学杂志;2011年06期

10 赵秉志;陈志军;;论越权刑法解释[J];法学家;200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潘从武 本报通讯员 李娜 陈铁军;[N];法制日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灵巧;邱洁;;微罪不捕社区帮教机制初探[J];福建法学;2014年02期

2 陈伟;;微罪不诉与社区矫正的多元冲突与关系厘定[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龙云;;微罪不诉人员社会帮教机制的完善[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张磊;任耀东;;和谐社会视阈下微罪不诉的社区帮教机制探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张繁荣;;论微罪案件处理程序的建立[J];法制与社会;2012年06期

6 刘铭;;论警务革新对刑事微罪案件立案的影响[J];净月学刊;2013年06期

7 辛素;秦文超;;日本微罪处分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02期

8 余显波,李禄江;微罪不诉实体要件把握之我见[J];检察实践;2002年03期

9 申建中;方亚娟;;新密首次推行“微罪不诉、社区帮教”[J];驾驶园;2011年06期

10 臣子;;一念之间——重庆有罪高考生成为微罪免诉“第一人”[J];公民导刊;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日丹;微罪少年不诉:谁来关怀如何帮教?[N];检察日报;2011年

2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储槐植;解构轻刑罪案,推出“微罪”概念[N];检察日报;2011年

3 记者 张浩淼;三类微罪不诉人员接受帮教管理[N];重庆日报;2011年

4 记者 张s,

本文编号:1528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528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a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