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我国刑法中主观超过要素的立法考察及其修正

发布时间:2018-02-24 02:13

  本文关键词: 主观超过要素 立法考察 立法修正 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中,主观超过要素应当是隶属于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同时独立于故意,无需客观要素与之对应的一种选择性构成要件要素。根据超罪过性、超客观性和功能性这三个判断标准,可以在我国《刑法》中找到有关主观超过要素的规定。但是主观超过要素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它提前了犯罪既遂的时间点,有违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存在重刑主义之嫌;部分主观超过要素还存在不恰当地限缩犯罪圈的问题;另外,主观超过要素的内隐性会造成司法实践中证明困难和操作随意的双重困境,在其客观化后还可能导致罪名、罪数的认定混乱。正是因为存在这些弊端,有必要结合主观超过要素本身的可变更性,对我国《刑法》中现存的主观超过要素进行修正,具体包括构成要件精简化和主观要素客观化这两种方案。
[Abstract]:In the system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crime in our country, the subjective excess element should be the subjective element that belongs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rime, and it is independent of the intention and does not need an objective element to correspond to a selective ele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The three criteria of super objectivity and func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about the subjective excess element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unreasonableness in the subjective excess elements, which advance the time point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crime. In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adaptation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punishment, there is a suspicion of heavy punishment; part of the subjective excess elements also exist the problem of inappropriate reduction of the circle of crime; in addition, The internal recessive of subjective excess elements will result in the double dilemma of proving difficulty and random operation in judicial practice, and after its objectification, it may also lead to confusio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arges and the number of crimes. It is necessary to amend the existing subjective excess elements in the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variability of subjective excess elements, including the simplification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and the objectification of subjective elements.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中华;;关于绑架罪的几点思考[J];法学家;2000年02期

2 付立庆;;绑架罪既遂标准的重新论证——以刑法修正案(七)的相关修改为背景[J];法学评论;2012年01期

3 刘明祥;论目的犯[J];河北法学;1994年01期

4 阮齐林;绑架罪的法定刑对绑架罪认定的制约[J];法学研究;2002年02期

5 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J];法学研究;2004年03期

6 张明楷;新刑法与客观主义[J];法学研究;1997年06期

7 朱建华;;商业贿赂犯罪的司法认定若干问题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张明楷;论短缩的二行为犯[J];中国法学;2004年03期

9 梁根林;;现代法治语境中的刑事政策[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刘凌梅;绑架罪客观要件争议问题的再探讨——以绑架罪的犯罪客体为理论视角[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二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的盗窃罪司法解释[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廖北海;;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适用范围[J];北方法学;2011年05期

3 于文湖;对绑架罪的再思考[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4 任彦君;;刑法解释方法的选择和运用[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赵靖;;受贿罪罪数认定问题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杨立州;刘鑫;;论目的犯的类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付立庆;;论目的确定的推定化[J];当代法学;2008年02期

8 魏韧思;;金融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之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邵维国,吴晓红;论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陈家林;;为我国现行不能犯理论辩护[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卢希起;;刑法适用中的刑事政策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丁友勤;;诬告陷害罪争议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刘飞;洗钱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于阜民;假冒专利罪若干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赵金成;洗钱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廖梅;目的犯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桂亚胜;故意犯罪的主观构造及其展开[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8 任海涛;承继共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王明辉;复行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单晓华;金融诈骗罪基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朋;论绑架罪中的“情节较轻”[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继福;论合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D];湘潭大学;2009年

3 谢珏;合同诈骗罪与合同欺诈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林芳;论绑架罪若干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党涛;论聚众斗殴罪[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6 郭阔;不能犯的可罚性依据[D];河南大学;2011年

7 陈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胡迪;绑架罪法定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祖贤;合同诈骗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李曼莎;“上访敲诈政府”行为的刑法视角[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宗光;论绑架罪的认定[J];法律适用;2000年05期

2 陈小清;;试论绑架勒索罪[J];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3年03期

3 张明楷;论绑架勒赎罪[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4 陈立;;略论我国刑法的目的犯[J];法学杂志;1989年04期

5 戴长林,尧宇华;论我国刑法中的绑架罪[J];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6 张明楷;受贿罪的共犯[J];法学研究;2002年01期

7 孟庆华;关于绑架罪的几个问题——兼与肖中华同志商榷[J];法学论坛;2000年01期

8 朱建华;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取消论[J];现代法学;2001年04期

9 朱建华;论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犯罪主体的立法完善[J];现代法学;2005年06期

10 李恩民;商业贿赂犯罪问题探讨[J];新疆社科论坛;1998年Z1期



本文编号:1528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528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b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