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对刑法中法律拟制正当性质疑之辨析

发布时间:2018-03-07 17:18

  本文选题:法律拟制 切入点:正当性 出处:《法学杂志》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学者对刑法中法律拟制的"正当性"提出了各种质疑,但法律拟制绝非学界所批判的那般一无是处或不可容忍。法律拟制虽然重视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但也绝不漠视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法律拟制既不违背罪刑法定形式侧面的要求,也不违背罪刑法定实质侧面的要求。法律拟制也并不因主观归罪或客观归罪而违反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法律拟制条款具备独立的构成要件体系,其与基本规定的构成要件并行不悖。刑法中的法律拟制在具有法律经济性等优点的同时,也确实会产生违背刑法的机能、加剧重刑主义、侵蚀罪刑均衡之基本原则,以及导致司法实践的混乱等"威胁",但这些"威胁"实际上均是因不恰当地设置法律拟制所致。我们应当认识到,法律拟制是由于立法者有时没有严格遵循法律拟制应有的设置规则和要求,才导致某些法律拟制设置得不合理。
[Abstract]:Scholars have questioned the legitimacy of legal fiction in criminal law, but the fiction of law is by no means so useless or intolerable as criticiz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 Although fictitious law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ocial protection function of criminal law, However, neither does it disregard th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func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Legal fiction does not contraven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egal form of a crime. The legal fiction does not violate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because of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imputation. The legal fictitious clause has an independent system of constitutive elements. While the legal fiction in criminal law has the advantages of legal economy and so on, it will also produce the function of violating criminal law, aggravate the doctrine of heavy punishment, and erode the basic principle of balance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And the "threats" that lead to confusion in judicial practice, but these threats are actually the result of improper legal fiction... We should recognize that, The legal fiction is because the legislator does not strictly follow the rul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legal fi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unreasonable setting of some legal fictions.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基金】: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华东政法大学刑法学)建设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东平;武胜;;我国历代刑法中的法定拟制综论——兼评我国现行刑法分则界域内的法定拟制[J];当代法学;2010年05期

2 吴学斌;我国刑法分则中的注意规定与法定拟制[J];法商研究;2004年05期

3 利子平;詹红星;;“转化型故意杀人罪”立论之质疑[J];法学;2006年05期

4 李振林;;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适用法律拟制问题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3期

5 蔡道通,,黄东平;刑法的权利保障机能优先──罪刑法定原则确立的必然性分析[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李振林;;刑法中被误读之注意规定辨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7 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王圣扬;夏珍珍;;论中国当代传媒与司法的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施鹏鹏;;论无罪推定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郭世杰;;论“监企合一”与我国监狱职能的实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6 李婷;次道德现象及其刑事法理依据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郭哲;;对“见死不救”的法理学再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秉志;阴建峰;;新中国刑法立法60年——以影响刑法立法的客观范畴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泽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冯仁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适用解读[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巩富文;姚宏科;;刑事从宽政策之困境探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杨迎泽;朱全景;;和谐社会、法律监督与检察官职业培训[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柯华庆;;法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柯华庆;;法律效率论[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9 柯华庆;;实效主义经济学方法论[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熊春泉;童春荣;;规范量刑与自由裁量——博弈中的纳什均衡[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进德;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潘爱青;增设执业资格刑的立法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婷婷;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钱元昌;浅析一人公司的刑事主体地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胡e

本文编号:1580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580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c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