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
本文选题:二维码案 切入点:盗窃罪 出处:《外交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分历来是刑法学中争议很多的一个焦点。虽然在理论上对此问题讨论已久,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因为科技的进步和交易方式的多样化,许多案例中的犯罪手段已经开始触及到两罪的模糊地带,看似既有欺骗又有窃取,使用传统理论有时对两罪的区别很难界定,因而给两罪的定性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通过相对典型的案例来分析更多的两罪界分标志是理论界寻求突破的重要任务,也是实务界给案件定性的现实需求。本文将以时下比较热门的二维码案件为起点,对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分的意义、区分的核心点——处分,以及区分过程中的特殊情形进行简要的论述,希望能对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提出一些有意义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方向。
[Abstract]:The division between larceny and fraud has always been a focus of controversy in criminal jurisprudence. Although this issue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ory for a long time, in judicial practice, because of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rading methods, In many cases, the criminal means have begun to touch the fuzzy zone of the two crimes. It seems that there is both deception and theft. Sometimes it is difficult to defin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crimes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theory, which brings great difficulties to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the two crimes.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theoretical circle to analyze more marks of the two criminal boundaries through relatively typical cases, and is also the realistic demand for the qualitative nature of the cases in the practical circles. This paper will start with the popular case of QR code.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arceny and fraud, the core point of the distinction, the disposition, and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in the differentiation process, hoping to put forward some meaningful theoret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arceny and fraud.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凯;张殿军;;间接正犯之错误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熊云武;;论间接正犯[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3 张凯;张殿军;;间接正犯之错误探析[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郝伏晨;;间接正犯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07年11期
5 严丽丽;;间接正犯类型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01期
6 陈志刚;;论间接正犯的正犯性——以中国立法和司法为视角[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王振;武立松;;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扩张——正犯后正犯[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8 肖志锋;;论利用强制动作的间接正犯[J];经营管理者;2009年05期
9 肖志锋;;间接正犯若干问题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保建明;李志民;;论间接正犯的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J];法制与社会;2009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荣春;李君兰;;也论间接正犯[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海平;强迫他人犯罪不等于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2 黎宏;本案构成强奸罪的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3 陈鹏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轮奸是否以成立共同犯罪为前提[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宋峰;强迫他人犯罪的行为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5年
5 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检察院 徐丹 陈宝琨 郭凤春;教唆未成年人盗窃家中财物是否构成犯罪[N];检察日报;2009年
6 陈洪兵 周春荣;教唆帮助自杀是否构成犯罪[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蔡丽明 朱铁军;本案该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徐建东;保险诈骗罪间接正犯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05年
9 徐建东;保险诈骗罪间接正犯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案例编写人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沈言;不具特定身份人不成立保险诈骗罪的间接正犯[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洪征;间接正犯基本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孙晓婷;论间接正犯[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李俊;论间接正犯[D];河南大学;2010年
4 金磊;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茹;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游濠;间接正犯问题初探[D];湖南大学;2010年
7 高哲琳;间接正犯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韩建祥;间接正犯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陈志刚;间接正犯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杨丰吉;间接正犯概念之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580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580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