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立法中“组织入罪”的刑事一体化分析
本文选题:恐怖主义 切入点:“组织入罪” 出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各国的反恐刑事立法将犯罪圈和刑罚圈扩大到构建犯罪组织的行为上。这种"组织入罪"的立法模式将打击恐怖主义的阵线前移,是立法应对反恐形势的积极调整,也是刑事责任理论发展到"行为人群责任"的体现。反恐实体法中的"组织入罪"大大简化了控方的证明责任,尤其是间接推定的适用是诉讼中控辩平衡出现了不利于辩护方的倾向。我国针对恐怖主义的刑事立法中也存在"组织入罪",并且在国家认定和公布组织名单后,对该罪的证明有进一步简化的趋势。"组织入罪"可能产生一定的负效应,未来的反恐实践应当强化恐怖组织认定标准的明晰化,诉讼证明中注意保持适度推定,同时要避免将正当的人群集合犯罪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Abstract]:In response to the threat of terrorism, national criminal legislation against terrorism extends the circle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to the conduct of criminal organizations... this legisl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 incrimination" will move forward in the front of the fight against terrorism. It is the positive adjustment of legislation to counter terrorism situation, and also the embodi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liability theory to "the responsibility of behavior crowd". The "organization incrimination" in the substantive law of anti-terrorism greatly simplifies the burden of proof of the prosecution. In particular, the application of indirect presumption is the tendency of the balance of prosecution and defense to be unfavorable to the defense. There is also "organization incrimination" in our criminal legislation against terrorism, and after the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e list of organizations, There is a tendency to further simplify the proof of the crime. "Organization incrimination" may have a certain negative effect. In the future anti-terrorism practic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larity of the criteria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and pay attention to maintaining the appropriate presumption in the proof of litigation.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void the possible risk of criminalizing legitimate groups of people.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恐怖主义立体化对策研究”(2013PYFX13) 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KJTD201301)
【分类号】:D922.14;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胡康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草案)》的说明[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2年01期
2 刘仁文;;敌人刑法:一个初步的清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赵秉志,于志刚;论我国新刑法典对有组织犯罪的惩治[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倪春乐;;比较与借鉴:论恐怖主义犯罪追诉中的恐怖组织认定[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储槐植;犯罪发展与刑法演变[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6 王秀梅;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及我国立法的发展完善[J];中国法学;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光;;论犯罪形势与刑罚轻缓化[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陈君;恐怖犯罪及其法律惩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陈鹏展;;比较的视角:犯罪组织的特征研究[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4 夏勇,王焰;我国学界对恐怖主义犯罪定义研究的综述[J];法商研究;2004年01期
5 佴澎;论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原则[J];法学杂志;2005年01期
6 高铭暄;张杰;;关于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定义的思考[J];法学杂志;2006年05期
7 高铭暄;赵秉志;田宏杰;;1999年刑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2000年01期
8 黄京平;石磊;;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律性质和特征[J];法学家;2001年06期
9 刘远;;有组织犯罪概念的刑法哲学分析[J];法学家;2008年03期
10 刘远山;略论多边反恐条约的实施——兼论我国反恐法制的完善[J];法学评论;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何其生;杨泽伟;张辉;许威;;中国国际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曲伶俐;;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界定[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3 刘少英;;论恐怖主义犯罪及其防治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靳高风;赵伟;;我国反有组织犯罪法律制度研究[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0年度)[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高鹏;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朱宝明;反洗钱若干问题的经济理论分析[D];暨南大学;2005年
3 阮传胜;恐怖主义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4 王拓;风险刑法理论的现代展开[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刘再辉;上海合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王赞;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立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艾尔肯·沙木沙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少数民族犯罪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许其勇;论现代刑法的自由精神[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9 倪春乐;恐怖主义犯罪特别诉讼程序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罗明海;我国有组织犯罪刑事治理检讨与对策[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彦鸿;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刘绍武;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跨国犯罪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3 范禹宁;雅科布斯敌友刑法观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4 巩小明;黑社会性质组织认定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石学敏;“打黑除恶”的经济学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许瑶;“打黑除恶”之现象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刘毅;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祝亚新;论海盗概念构成要件之“为私人目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孟凡一;国际法上关于反恐两种法理路径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1年
10 丁辉;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认定及其个人刑事责任的追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莫洪宪;国际社会反恐怖活动组织犯罪及我国刑事立法[J];法学评论;1999年04期
2 张奎良;关于两类矛盾问题的沉思[J];求是学刊;2004年02期
3 杜邈;;外国恐怖组织认定机制初探[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冯军;;死刑、犯罪人与敌人[J];中外法学;2005年05期
5 赵秉志;杜邈;;恐怖组织认定模式之研究[J];现代法学;2006年03期
6 俞雷;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典范[J];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张学锋 徐伟;[N];法制日报;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琳;;欠薪入罪需告别“沙塔式立法”[J];法治论坛;2009年03期
2 周贤日;;恶意欠薪入罪的冷思考[J];法治论坛;2009年03期
3 吴俊;;欠薪逃匿行为入罪需慎行[J];法治论坛;2009年03期
4 杨涛;;虐待珍贵动物致死亟待入罪[J];政府法制;2010年13期
5 左德起;刘海泉;;通奸入罪论[J];法制与社会;2010年11期
6 徐孝军;;“恶意欠薪”入罪之冷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荆培才;;对“恶意欠薪”行为入罪的质疑[J];法制与社会;2010年36期
8 张明明;;浅析恶意欠薪入罪的正当性分析及完善[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9 蒋毅;;醉驾入罪的法律理解与适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10 麻爱琴;;恶意欠薪入罪新论[J];辽宁警专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志彬;于阳;;枉法仲裁入罪的正当性分析[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1年度)[C];2011年
2 刘礼国;徐烨;;严重滥用兴奋剂行为入罪的必要性[A];2013年全国竞技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顾敏 黄红芳 任松筠;恶意欠薪入罪,为何判案寥寥[N];新华日报;2013年
2 杨涛;浪费当尽快入罪[N];大连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胡亮;欠薪入罪有望落到实处[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4 龙敏飞;“浪费入罪”应从公款浪费入手[N];青岛日报;2013年
5 记者 毛一竹;罪与非罪应明确,不入罪也不等于合法[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6 重庆市人民检察院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检察院 熊皓 孟传香 刘雯;多次小额诈骗也该入罪[N];检察日报;2014年
7 雷泓霈;欠薪入罪让“老赖”不敢轻易耍赖[N];中国商报;2014年
8 木须虫;降低入罪门槛提升惩腐气压[N];中国商报;2014年
9 周明华;“收受礼金”入罪可治“顽疾”[N];大连日报;2014年
10 肖风 (福建);吃回扣入罪:迟来的正义依然是正义[N];嘉兴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业勋;立法上的金融违法行为入罪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兰花;“恶意欠薪”行为的入罪探讨[D];湘潭大学;2011年
2 刘阳阳;欠薪入罪应当慎行[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漠涵;“扒窃”行为入罪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4 杨雪;同性性侵行为入罪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闵秀姣;醉酒驾驶入罪后的若干问题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梁春松;非法开采地下水的入罪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刘祥平;醉驾入罪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8 王玫玫;同性强奸入罪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9 安丹;酒后驾车行为入罪化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彭津金;同性强奸入罪化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93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593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