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妨害司法犯罪的共犯罪责之认定

发布时间:2018-03-21 21:04

  本文选题:妨害司法 切入点:本犯 出处:《法学》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犯罪人在犯罪后为逃脱罪责而实施虚假的供述、逃匿以及毁灭、伪造证据、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等妨害司法的行为,客观上也妨害了司法秩序,但因缺乏适法行为的期待可能性,刑法才一般性地将本犯排除在本类罪的主体之外(本犯属于消极的责任身份)。从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的立场出发,本犯和第三人共同妨害司法的,应在违法层面上成立共同犯罪,但基于责任个别作用的原理,本犯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以犯罪论处,对于第三人应以妨害司法犯罪的正犯或者共犯加以处罚。本犯的近亲属为使本犯逃脱罪责而妨害司法的,以及本犯为了逃避罪责而窝藏、包庇共犯人,帮助对方伪造、毁灭证据,或者阻止同案犯作供述或者指使同案犯作虚假供述、毁灭、伪造证据的,也不应以犯罪论处。
[Abstract]:In order to escape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e offender makes false statements, escapes and destroys, forges evidence, conceals, conceals, conceals the proceeds of crime, and so on hinders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objectively also hinders the judicial order,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the expected possibility of appropriate legal acts, the criminal law generally excludes this crime from the subject of this type of crime (the crime belongs to the status of negative responsibility) and proceeds from the standpoint that the joint crime is an illegal form. If this offender and a third person jointly obstruct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they shall establish a joint crime at the level of violation of the law. However,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individual role of responsibility, this criminal is not punished as a crime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possibility of expectation. A third person shall be punished as a principal offender or an accomplice of a crime against justice. If a close relative of this crime obstructs justice in order to escape the criminal's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is criminal harbours in order to evad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harbors an accomplice and assists the other party in forgery, Whoever destroys evidence or prevents accomplices from making confessions or instructs accomplices to make false statements, destroys or falsifies evidence shall not be punished as a crime.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江苏省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编号:11CFX059) 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明楷;;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梳理[J];法学研究;2009年01期

2 钱叶六;;参与自杀的可罚性研究[J];中国法学;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陈兴良;周光权;;超越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3 屈茂辉;;论民法上的注意义务[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4 温恒国;;行政责任过程说——一种对行政责任性质的新认识[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5 龙长海;;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J];北方法学;2010年02期

6 刘彦辉;张莉;;刑事责任归责解构[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7 邹兵建;刘婕;;“李斯特鸿沟”的消弭:困难与可能——以有责性与刑事政策的关系为视角的尝试[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1年04期

8 竹怀军;利子平;;“不知法不免责”原则价值的嬗变与选择——违法性错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比较考察及借鉴[J];比较法研究;2007年05期

9 刘源;;论期待可能性在刑法中的表达与体系性地位——对刑法第十三条“但书”规定的另一种解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杨国章;;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在我国的借鉴[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涵;;期待可能性理论若干问题探究[A];软科学论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肖晚祥;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周雪梅;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7 吴晓霏;法人犯罪刑事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卢勤忠;中国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10 刘亚娜;持有型犯罪的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丽莉;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罗静深;论间接故意的意欲要素[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海宾;民事连带责任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晓龙;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D];湘潭大学;2009年

7 李灿辉;论我国预算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8 谢志鹏;兴奋剂犯罪刑法规制论[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紧跟;罪犯劳动权法律保障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沙沙;侵权责任与刑事责任竞合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贵松;;自杀问题的国家立场[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2 欧锦雄;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继承与批判[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3 陈兴良;;期待可能性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冯军;刑法的规范化诠释[J];法商研究;2005年06期

5 钱叶六;;对向犯若干问题研究[J];法商研究;2011年06期

6 谢望原;;论刑法上承诺之正当化根据及其司法适用[J];法学家;2012年02期

7 钱叶六;;双层区分制下正犯与共犯的区分[J];法学研究;2012年01期

8 苗玉红;期待可能性理论[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沈玉忠;;教唆他人自杀行为的定性与理性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黎宏;;紧急避险法律性质研究[J];清华法学;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欣;;“本犯”不能追究刑事责任,窝藏赃物犯罪能否成立[J];法制与社会;2010年34期

2 王子晏;;连累犯基本问题探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杨金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罪犯罪构成中本犯的作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4 苏云,陈先林;渎职罪问题辨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5 王波峰;;论事后不可罚行为理论之实践运用[J];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04期

6 孔繁丽;;连累犯与共同犯罪探讨[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年03期

7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凤恺;连累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孔繁丽;中国连累犯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455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6455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3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