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正犯概念之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
本文选题:间接正犯 切入点:犯罪参与体系 出处:《法学研究》2015年06期
【摘要】:"间接正犯"是德、日刑法学为弥补限制的正犯概念与极端从属性说所带来的处罚漏洞,而不得不提出的"补救概念"。尽管间接正犯的正犯性无法得到合理论证,承认间接正犯概念会产生许多弊病,甚至会动摇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区分制犯罪参与体系的根基,因而早就有学者从不同立场提出了取消间接正犯概念的观点,但由于间接正犯概念具有弥补区分制缺陷的功能,所以,在采取区分制的德、日,还不得不保留这一概念。我国刑法在犯罪参与体系的问题上,采取不区分正犯与共犯的单一正犯体系,因此并无间接正犯概念赖以依存的法律基础;在我国,采用间接正犯概念不仅不能合理解决相关问题,而且在处理有关案件时存在明显的弊病;在不采用间接正犯概念的同时,运用单一正犯体系,反而能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还有操作更为简便、易于司法人员掌握执行的优点。
[Abstract]:Indirect principal is a virtue, on the criminal law to make up for the principal and extreme limit from the property that the punishment had loopholes, put forward "remedial concept". Although the indirect crime cannot be admitted to reasonable argument, indirect principal concept will produce many ills, even will shake the distinguishing distinction between perpetrator and accomplice the system of criminal participation system foundation, so scholars have long proposed to abolish the concept of indirect principal point of view from different positions, but because the concept of indirect principal has to make up for the defects of the distinguishing system function, so in the area for the take on Germany, had to retain the concept. In the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criminal participation system the problem, take no distinction between perpetrator and accomplice unitary system, so there is no legal basis for the concept of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 dependency; in China, the concept of indirect principal not only cannot solve. There are obvious drawbacks in dealing with related cases. If we don't use the concept of indirect principal offender, the application of single principal offender system will solve the related problems better, and the advantages of easier operation and easier implementation of judicial officer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阎二鹏;;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消解[J];法学论坛;2011年04期
2 周光权;;论身份犯的竞合[J];政法论坛;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小丽;;论“律师伪证罪”罪质独立性的消解——以刑事诉讼法的相应修改为进路[J];法学;2013年04期
2 陈兴良;;身份犯之共犯:以比较法为视角的考察[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3 陈洪兵;;共犯与身份的中国问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4 李海立;;间接正犯概念之定位[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5 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与犯罪事实支配说[J];法学;2015年04期
6 陈洪兵;;共犯论的分则思考——以贪污贿赂罪及渎职罪为例[J];法学家;2015年02期
7 陈洪兵;;“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再解释——全面检讨关于共同犯罪成立条件之通说[J];当代法学;2015年04期
8 周光权;;论中止自动性判断的规范主观说[J];法学家;2015年05期
9 王彦强;;共同犯罪中的罪量要素认识错误[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10 程阳强;;婚内强制性行为构罪标准初探——兼论我国婚姻法别居制度构建[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鑫磊;帮助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马骁;贷款诈骗罪认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刘洋;论不同身份者共同受贿行为的性质认定[D];安徽大学;2014年
3 吴鹏辉;职务侵占、贪污案件共同犯罪的认定[D];吉林大学;2014年
4 申菲;非法分户骗取拆迁补偿款行为的罪刑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5 陈杨俊;混合主体共同贪污定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6 冯丹丹;共犯与身份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7 师晓梅;论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8 邱娜;不同身份者共同挪用共管资金行为的定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9 蒋琴琴;论利用有故意的工具[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廖北海;;犯罪事实支配理论之适用范围[J];北方法学;2011年05期
2 王昭武;;论共犯的最小从属性说——日本共犯从属性理论的发展与借鉴[J];法学;2007年11期
3 韩琼;;滥用职权共同犯罪疑难问题探析[J];中国检察官;2011年16期
4 王作富,庄劲;共同犯罪与构成身份新论[J];人民检察;2003年11期
5 周光权;;造意不为首[J];人民检察;2010年23期
6 陈家林;试论正犯的两个问题[J];现代法学;2005年02期
7 蔡圣伟;;论间接正犯概念内涵的演变[J];刑事法评论;2007年02期
8 张明楷;;犯罪之间的界限与竞合[J];中国法学;2008年04期
9 阎二鹏;;扩张正犯概念体系的建构——兼评对限制正犯概念的反思性检讨[J];中国法学;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凯;张殿军;;间接正犯之错误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熊云武;;论间接正犯[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3 张凯;张殿军;;间接正犯之错误探析[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郝伏晨;;间接正犯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07年11期
5 严丽丽;;间接正犯类型研究[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年01期
6 陈志刚;;论间接正犯的正犯性——以中国立法和司法为视角[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王振;武立松;;论间接正犯概念的扩张——正犯后正犯[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8 肖志锋;;论利用强制动作的间接正犯[J];经营管理者;2009年05期
9 肖志锋;;间接正犯若干问题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保建明;李志民;;论间接正犯的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J];法制与社会;2009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荣春;李君兰;;也论间接正犯[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海平;强迫他人犯罪不等于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2 黎宏;本案构成强奸罪的间接正犯[N];检察日报;2005年
3 陈鹏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轮奸是否以成立共同犯罪为前提[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宋峰;强迫他人犯罪的行为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5年
5 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检察院 徐丹 陈宝琨 郭凤春;教唆未成年人盗窃家中财物是否构成犯罪[N];检察日报;2009年
6 陈洪兵 周春荣;教唆帮助自杀是否构成犯罪[N];人民法院报;2007年
7 蔡丽明 朱铁军;本案该如何定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徐建东;保险诈骗罪间接正犯的认定[N];江苏经济报;2005年
9 徐建东;保险诈骗罪间接正犯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案例编写人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沈言;不具特定身份人不成立保险诈骗罪的间接正犯[N];人民法院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洪征;间接正犯基本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孙晓婷;论间接正犯[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李俊;论间接正犯[D];河南大学;2010年
4 金磊;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茹;间接正犯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游濠;间接正犯问题初探[D];湖南大学;2010年
7 高哲琳;间接正犯的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韩建祥;间接正犯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陈志刚;间接正犯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10 杨丰吉;间接正犯概念之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680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68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