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转化犯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1 01:12

  本文选题:转化 切入点:转化犯 出处:《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翻开我国的97年《刑法》,在刑法规定的413个罪名当中,其中有十几种罪名明文规定了转化犯的形式,在两高的司法解释当中,也规定了交通肇事罪、挪用公款罪、偷税漏税罪、利用邪教组织进行的犯罪等五种罪名的转化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关经济的犯罪也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而转化犯的形式多集中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财产罪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三章当中,侵犯财产罪也成为现实生活中常发的罪名,其构成也较为复杂。由于转化犯是轻罪向重罪的转化,因此,,在认定是否已经构成转化犯时,只有严格把握转化犯的构成要件,分清基础犯罪与转化犯罪的界限,才能切实做到保障人权的目的。特别是在共同犯罪中,目前学界却忽视了共同犯罪的另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共同犯罪中的转化犯,对此,我们在理论上缺少足够的关注,在司法实践中,缺乏明确的理论和立法。本文作者拟对此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 本文除引言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转化犯的定义和特征 本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通过对转化犯定义纷争的评析,归纳出转化犯应定义为转化犯,实际上是犯罪性质的转化,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了一个较轻的故意犯罪(本罪)的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本罪所不能容纳的事实,使原犯罪行为符合了另一种犯罪(转化罪)的犯罪成立条件,依照法律的规定,按转化罪定罪处罚的犯罪形态。第二节笔者总结出转化犯的特征为法定性、趋重性和异质性。因而转化犯与结果加重犯、想象竞合犯和结合犯有一定的区别。 第二部分:导致转化的法律事实 本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讨论导致转化的主观原因,在转化犯的主观方面,对于故意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学界并无争议。但是对于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的转化,故意犯罪向过失犯罪的转化以及过失犯罪向过失犯罪的转化,学界却是争议颇多。笔者对上述三种情况一一作出了分析,并认为转化犯在主观方面,除 了包括故意犯罪向故意犯罪方面的转化,还可以存在过失犯罪向故意犯罪方面的转化,但是却是不能存在故意犯罪向过失犯罪的转化以及过失犯罪向过失犯罪的转化。第二节讨论导致转化的客观原因。客观方面的原因包括时间的特定性和行为性质上的特定性。 第三部分:共同犯罪中的转化犯问题 本部分共分为四节。第一节提出共同犯罪转化犯的问题。第二节对共同犯罪转化犯与共同犯罪中的结果加重犯以及共同犯罪中的过限犯作出了区分。第三节笔者对共同犯罪中的转化犯作出了分类,认为共同犯罪中的转化犯可以分为一体的共同犯罪的转化犯与共同的共同犯罪的转化犯、一般的共同犯罪的转化犯与特殊的共同犯罪的转化犯以及临时型的共同犯罪的转化犯与概括型的共同犯罪的转化犯。第四节笔者对共同犯罪转化犯的定罪及量刑进行了讨论。 第四部分:中国现行刑法中转化犯的检讨 本部分共分为三节。第一节首先肯定的转化犯的立法价值。第二节检讨了目前中国现行刑法中转化犯规定的不足。认为在转化犯中,本罪与转化罪之间的“界限”不明确,并且转化犯趋重性在量刑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第三节提出了转化犯的立法、司法建议。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 the crime of crimes against proper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 the crime of infringing proper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 the crime of violation of property has also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except introduction .






Part I :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rsion criminals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 In the first section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version crime ,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conversion crime should be defined as the conversion crime , which is actual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riminal nature , which means that the perpetrator is guilty of another crime ( conversion crime )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the crime cannot be accommodated .






Part Two : Legal facts leading to conversion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the subjective reas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 In the subjective aspect of the transformation , there is no dispute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ntional crime to intentional crime . However , there are many disputes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ntional crime to intentional crime ,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ntional crim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gligence crime .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ntional crime to intentional crime can also exist . However , there can be no conversion of intentional crime to negligence crime and the conversion of negligence crime to negligence crime .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objective reason of transformation . The reasons of objective aspect include the specific property of time and the specific property in the behavior nature .






The third part : the problem of conversion crime in common crime






In section II , the author mak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crime of common crime and the result of common crime and the over - limit in common crime . In section III , the author makes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crime of common crim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mon crime .






The fourth part : the review of the conversion criminals in China ' s current criminal law






This par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 The first section firstly affirms the legislative value of the conversion crime . The second section review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current criminal law in China .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 limit " between the crime and the conversion crime is not clear in the case of the conversion crime , and there is a certain contradiction in the sentencing . Section III provides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onversion of prisoners .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涛;;浅论共同正犯[J];法制与社会;2009年19期

2 曲瑛;刘慧颖;曲红波;;论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J];法制与社会;2011年07期

3 张熠;;共同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之理论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年33期

4 邱兴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比较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5 张玉珍;论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J];人民检察;2001年04期

6 王立志;累犯构成视角的转换(下)——过失累犯之提倡[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付景威;;过失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的理论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05期

8 张凌;重大医疗责任事故的定罪研究[J];法学;1987年06期

9 周其华;;刑法规定的过失犯罪的认定与论证[J];法学家;2002年05期

10 刘杰;同类型故意与过失犯罪法定刑同一的立法完善——从故意与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展开[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卜安淳;;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思考[三则][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李永升;;犯罪分类问题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3 陈中伟;;1例重大交通肇事逃逸案的法医鉴定[A];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次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凌;;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李永升;;犯罪分类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聂玉磊;;反思我国基层法院量刑制度——以南岳区人民法院为视角[A];湖南省犯罪学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8年

7 ;关于司法部五规章草案的修改意见[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WTO专门委员会2004年年会会议手册[C];2004年

8 丁志;;论过失共同犯罪[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梅传强;;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老年人犯罪问题刍议[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毅;轻刑过失犯罪不宜逮捕[N];法制日报;2007年

2 苏广营;飞车抢夺致人伤亡不应按过失犯罪处理[N];检察日报;2004年

3 玉红伟 刘改华 王松波;河南拟推广“缓刑预告书”制[N];中国改革报;2009年

4 王冬玲;超载翻车死1人过失犯罪领缓刑[N];法治快报;2010年

5 夏黎阳邋黄维智;四川:过失犯罪案注重做好刑事和解工作[N];检察日报;2007年

6 苟红兵;犯罪起点适当提高体现和谐社会理念[N];检察日报;2006年

7 俞宙;什么是犯罪过失[N];深圳特区报;2007年

8 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刑法研究会副会长 阮齐林;这两款大有来头,删不得![N];检察日报;2008年

9 记者 王晋晋 通讯员 李艳阳 葛朋飞;不起诉案件答疑说理试点近半年成效显著[N];郑州日报;2009年

10 律师 张培鸿;醉驾入刑所面临的法理难题[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书文;复合罪过形式论纲[D];北京大学;2001年

2 曾森雄;海峡两岸中医医疗纠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韩小梅;日本犯罪过失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林燕焱;财产刑适用的实证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韩玲;共同犯罪的罪过形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冯红;唐代刑法原则考论[D];河北大学;2010年

7 臧冬斌;医疗事故罪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8 马宁;期待可能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李涛;违法性认识的中国语境展开[D];吉林大学;2010年

10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方;转化犯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孙建山;过失实行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谢李章;过失犯罪非监禁刑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赵丽娜;监督过失犯罪探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关巧硕;合义务的择一的举动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6 李晓伶;论刑法中的信赖原则[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潘潮才;过失共同犯罪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欧阳文东;过失犯罪维度中的可能性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范磊;论过失实行行为[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10 钱纯妮;论过失犯的违法性阻却事由[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93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693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3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