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论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重构

发布时间:2018-04-01 01:06

  本文选题:罪刑相适应原则 切入点:人身危险性理论 出处:《人民论坛》2015年23期


【摘要】: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我国刑罚权的核心与灵魂。随着社会的发展,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不仅要与犯罪行为相适应,也要求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但是罪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刑罚权中存在现实缺陷。必须在人身危险性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的制刑、求刑、量刑、行刑加以完善,重构我国刑罚权中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Abstract]:The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between crime and punishment is the core and soul of the right of punishment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requires that the penalty should not only be adapted to the criminal act. It is also required to adapt to the personal danger of the criminal. However, the principle of the adaptation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has practical defects in the right of punishment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personal danger, we must perfect the system, request, sentence, and execution of punishment in our country. Reconstructing the principle of adaptation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the right of punishment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分类号】:D9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瑞华;;定罪与量刑的程序分离——中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另一种思路[J];法学;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丁国峰;;我国反垄断法律责任体系的完善和适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刘振东;;论刑法中客观主义的合理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刘用军;;理性至上主义与刑事司法解释的命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杨凯;;论刑法规范谦抑原则[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7 邵维国;论罚金刑的道义报应根据[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劳东燕;;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关系之考察[J];比较法研究;2012年02期

9 赵秉志;;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略述(上)[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赵秉志;;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略述(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凝;陆简;;前科制度的量刑化和区别化设计-----以法经济学的视角[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宋云苍;;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分设——无罪辩护案件律师量刑辩护尴尬处境的唯一出路[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梅传强;;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康均心;李娜;;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制度研究——兼论社区矫正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7 于跃江;;和谐社会的犯罪理念[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8 黄华生;;刑罚轻缓化的思想源流[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9 莫洪宪;彭文华;;农民工犯罪的区域性特征、成因及防治对策——以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为例对珠三角农民工犯罪进行的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10 张顺强;;让渡中的坚守:刑事和解制度潜在风险的司法防范[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向东;基准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姜文秀;美国“囚犯战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周金刚;量刑情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彦煜;论刑事诉讼程序分流制度[D];湘潭大学;2010年

2 陈庆新;论教唆犯的性质[D];湘潭大学;2010年

3 林政;论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保障[D];苏州大学;2010年

4 汪曼乔;刑事被害人过错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李沙沙;侵权责任与刑事责任竞合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颜君萍;我国量刑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何海;建立前科消灭制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韦丽金;论刑法对非国有经济的平等保护[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乔远;短期自由刑及其行刑社会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刘现流;中国量刑指南建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建明;钱晓峰;;论圆桌审判在少年刑事审判中的运用[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5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陈永辉;[N];人民法院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丹阳;;论罪刑相适应原则[J];法制与社会;2013年01期

2 ;罪刑相适应原则[J];人民政坛;1997年09期

3 冯钟鸣;论罪刑相适应原则[J];云南学术探索;1998年04期

4 胡超蓉;浅论罪刑相适应原则[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张雷;浅析影响罪刑相适应原则适用的几个犯罪个性化因素[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年01期

6 张屹;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实现[J];法学;2004年01期

7 肖中华;论罪刑相适应原则[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4年02期

8 李俊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渊源与内涵[J];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9 李永升;论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基础[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李永升;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内涵解读[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晓途;罪刑相适应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N];江苏法制报;2006年

2 江西省定南县人民法院 吕金彪 李舒文;罪责刑相适应原则[N];人民法院报;2006年

3 周晖国;“严打”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内在要求[N];人民法院报;2001年

4 彭文华 王瑞丽;质疑巨额财产来源不明[N];人民法院报;2001年

5 河南省封丘县人民法院 李正盛;刑事审判如何参与社区矫正管理[N];人民法院报;2013年

6 河北省大名县人民检察院 陈文瑞 国家检察官学院教授 周洪波;购枪行为是非法买卖还是非法持有[N];检察日报;2014年

7 重庆市石柱县人民检察院 张健;毒品犯罪确定刑罚应考虑毒品纯度[N];检察日报;2011年

8 汪志军;因逃逸推定的全责 不能作为交通肇事定罪依据[N];中国汽车报;2003年

9 杨佳龙 倪军;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应提高刑罚[N];江苏法制报;2005年

10 祁德胜邋刘源;有期徒刑和拘役并罚应适用限制加重原则[N];江苏法制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琼琼;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实现[D];河南大学;2011年

2 丁天球;罪刑相适应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王安胜;罪刑关系互动性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93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693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5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