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故意的基础问题检讨
本文选题:共同故意 + 共同犯罪 ; 参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摘要】:共同故意是我国刑事立法规定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立法和司法解释对于共同故意的理解不同,导致司法实践认定共同故意乃至认定共同犯罪出现不同的理解和适用。突出问题在于认定标准比较模糊,司法实践比较混乱,相关法律规范前后矛盾。而我国共同犯罪的法理基础与大陆法系是有区别的,共犯概念只能存在于大陆法系用语中。共同故意的概念依存于我国共同犯罪的理论,我国应该坚持共同犯罪的基础理论,完善共同犯罪主观方面理论和立法,改变我国刑事法律归于"共犯"的适用,确立共同故意的认定标准。共同故意要注意"共同"的含义,"共同性"的含意应该贯彻共同故意认定的各个环节。意思联络是共同犯罪的中心纽带,是共同犯罪人以明示或暗示等方法表明愿意共同实施某种犯罪。共同犯罪人之间意思通过相互联络,其行为才能组成一个整体。
[Abstract]:Joint intent is the subjective element of joint crime stipulated in our criminal legislation.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common intention between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leads to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common intention and even joint crime in judicial practice.The main problems are that the standards are vague, the judicial practice is confused, and the relevant legal norms are contradictory.However, the legal basis of joint crime in our country i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civil law system, and the concept of accomplice can only exist in the terms of civil law system.The concept of common intention depends on the theory of joint crime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should adhere to the basic theory of joint crime, perfect the theory and legislation of subjective aspects of joint crime, and change th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law as "accomplice" in our country.Establish a common determination standard of intent.Common inten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of "common", the meaning of "commonality" should carry out each link of common intention.The communication of intention is the central link of the joint crime, and the joint offender expresses his willingness to commit a crime jointly by means of express or implied.The behavior of the joint offender can be formed as a whole by means of mutual contact.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
【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4A252)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振林;;对刑法中法律拟制正当性质疑之辨析[J];法学杂志;2015年06期
2 姜涛;;事前通谋与共同犯罪成立[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05期
3 张明楷;;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J];法学研究;2014年03期
4 刘明祥;;论中国特色的犯罪参与体系[J];中国法学;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仲康;;交通肇事罪中的共犯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17年16期
2 林寿优;;“快播案”中“传播”行为的规范化认定——以法教义学为视角[J];西部法学评论;2017年04期
3 李舒俊;;职务犯罪领域共同犯罪相关疑难问题探究[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4 李瑞杰;;平心静气说“主义”--试与周光权教授对话[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5 李光宇;;共同故意的基础问题检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6 杨兴培;;“三阶层模式”工具效用局限性的反思与批评[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7年04期
7 李志恒;;论自然人和单位共同实施不纯正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8 张永强;;共犯转化的法教义学分析[J];法学;2017年06期
9 马荣春;王腾;;罪过共同说之提倡及其运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10 刘明祥;;区分制理论解释共同过失犯罪之弊端及应然选择[J];中国法学;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振林;;刑法中被误读之注意规定辨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2 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徐凌波;蔡桂生;;论犯罪构造的逻辑[J];中外法学;2014年01期
3 林维;;真正身份犯之共犯问题展开——实行行为决定论的贯彻[J];法学家;2013年06期
4 张明楷;;也谈客观归责理论 兼与周光权、刘艳红教授商榷[J];中外法学;2013年02期
5 姜涛;;论后果考察理论在刑事立法中的适用[J];法商研究;2012年05期
6 杨兴培;;共同犯罪的正犯、帮助犯理论的反思与批评[J];法治研究;2012年08期
7 李振林;;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适用法律拟制问题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3期
8 王志远;;我国参与犯处罚原则及其实践困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钱叶六;;双层区分制下正犯与共犯的区分[J];法学研究;2012年01期
10 江溯;;关于单一正犯体系的若干辩驳[J];当代法学;201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欣;;犯罪共同故意新探[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05期
2 一言;;共同伤害应有共同故意和共同行为[J];党的建设;1998年06期
3 姜伟;论共同故意[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4 王艳芬;;单方面帮助他人实施犯罪不同于共同故意犯罪[J];福建法学;2004年03期
5 付阳;王朋;;浅析共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和共同犯罪的区别[J];学理论;2013年07期
6 谢广礼;追加故意是否属于共同故意[J];法学杂志;1996年01期
7 贾宇;王东明;;论共同故意中的认识因素[J];中国法学;2009年06期
8 徐梦萍;韩炳勋;;共同故意伤害犯罪的刑事责任实证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袁博;;论预见可能性对共同故意成立范围的影响——以受贿罪中的共犯为研究视角[J];政治与法律;2011年12期
10 段阳伟;;论共同犯罪中的共同故意[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刘涛;基于没有共同故意不能成立共同犯罪情形[N];江苏经济报;2014年
2 常熟市检察院 周建英;共同犯罪中共同故意认识的界定[N];江苏法制报;2007年
3 马登民;抢劫中一人起意冒充警察,对其他同伙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3年
4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检察院 卫斌;“家庭型”受贿中 共同故意的认定[N];检察日报;2012年
5 周建英;刑法中共同故意认识因素的界定[N];江苏法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王敏 娄义华 陈国琴;城管打伤摊贩凸显执法素质缺失[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庆莉;保险诈骗罪共同犯罪实践难题及解决[D];辽宁大学;2016年
2 瞿美娟;论共同故意[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3 陆文洪;论共同故意[D];苏州大学;2006年
4 杨松;共同故意伤害犯罪中的责任认定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吕晶;片面共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79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767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