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超越复仇:公众舆论、法院与死刑的司法控制

发布时间:2018-04-19 09:35

  本文选题:死刑 + 司法控制 ; 参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4期


【摘要】:从理想状态来说,公众舆论的期待与法院的判决结果应该是一致的,即在死刑案件中实现正义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但颇为奇怪的是,在诸多焦点性死刑案件之中,公众舆论往往与法院的判决结果呈现出冲突乃至对抗的面相:民愤——抵抗模式,民怜——顺应模式,民冤——纠错模式。其原因在于,在抽象的"正义"、"报应"之下,社会公众与法院对于正义的理解以及报应的具体实现方式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此乃引发公众舆论与法院之间冲突的观念根源;而国家从复仇到宽恕的死刑司法政策转向则是引发冲突的现实推手。如果说,社会公众的复仇观念并非"毒药"或者"疾病",法院控制死刑适用的既定司法政策——"宽恕"也并非疗疾的唯一良方,那么,在宽恕之外,我们必须确立还原性标准,即将公众舆论对死刑司法控制的影响具体化在"罪行极其严重"之中;以及激活宽恕机制的社会环境,即构建双方共同遵循的行为规则。
[Abstract]:From the ideal state, the expec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judgment result of the court, that is, to realize the common value pursuit of justice in the death penalty case.However, it is quite strange that, in many focused death penalty cases, public opinion often presents a conflict and even confrontation with the court's judgment: the popular indignation-resistance model, the popular pity-compliance model, the people's injustice-correction model.The reas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under the abstract "justice" and "retribution", there are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court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justice and the concrete way of realizing retribution, which is the source of the concept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public opinion and the court.The state's judicial policy of death penalty from revenge to forgiveness is the real force that causes the conflict.If the public's idea of revenge is not "poison" or "disease", and the court's established judicial policy to control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ath penalty-"forgiveness" is not the only cure for disease, then, beyond forgiveness,We must establish the standard of reducibility, that is,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opinion on the judicial control of the death penalty is embodied in the "extremely serious crime",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at activates the forgiveness mechanism, tha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havior rules that both sides follow together.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4;D91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楷;刑法学者如何为削减死刑作贡献[J];当代法学;2005年01期

2 赵秉志;彭新林;;我国死刑适用若干重大现实问题研讨——以李昌奎案及其争议为主要视角[J];当代法学;2012年03期

3 车浩;;从李昌奎案看“邻里纠纷”与“手段残忍”的涵义[J];法学;2011年08期

4 赵秉志;;论我国反腐败刑事法治的完善[J];当代法学;2013年03期

5 周国兴;;审判如何回应民意——基于卢埃林情景感理论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3年03期

6 姜涛;;风险刑法的理论逻辑——兼及转型中国的路径选择[J];当代法学;2014年01期

7 刘潇潇;;程序正义如何才能实现——佘祥林案的个案分析及其启示[J];河北法学;2006年05期

8 陈林林;;公众意见在裁判结构中的地位[J];法学研究;2012年01期

9 徐岱;陈劲阳;;死刑司法控制的地方性实践与方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内田幸隆;郑军男;;日本死刑适用中公共舆论的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彪;;刑事侦查正当程序论——兼从效益观的角度进行分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易凤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行政法治的价值契合[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安晶秋;;正当税收立法程序的法理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4 高秦伟;;论违反行政程序的原因与形态[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刘康;;我国侦查监督的缺陷及对策研究[J];沧桑;2008年06期

6 盛先磊,田晋宁;从程序正义看“招标破案”[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孙昌军;彭澎;;论宪政视野中的刑事程序法治[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周艳红,成凤明,文渊;试论法律程序中的参与原则[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李铭焘;;以程序法为参照探讨行政诉讼法的独立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8期

10 荣道福,姜绪平;应当赋予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上诉权[J];当代法学;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宫玉宽;邹吉忠;;制度创新与人的全面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程欲民;丁吉生;;为公众参与司法搭建平台——论公众意见在刑事审判中的引入[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3 荣学磊;;死刑适用中生死界线的探寻:立场、方法与规则[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4 孙光全;刘莉;;论侦查阶段中律师在场权[A];当代法学论坛(2009年第1辑)[C];2009年

5 谢开军;陈雅凌;;影响性诉讼中的弱者抗争及理论解读——以热点事件弱者“闹大”维权为重点的实证分析[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6 陈日辉;;困境与突围:网络反腐的法治路径与制度建构[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7 刘涛;;表现型犯罪的情境预防——一个西方犯罪学视角的观察[A];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年)[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孟才;中国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优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郭济环;标准与专利的融合、冲突与协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林晓霞;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5 解志勇;论行政诉讼审查标准[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史立梅;程序正义与刑事证据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杨联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孙连钟;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冯军;刑事判决的合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曾祥华;行政立法的正当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静远;刑事诉讼中审判委员会议事规则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朱英;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异化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石建光;保险人的说明义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子为;“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袁洋;论国家审计程序的法律保障[D];湘潭大学;2009年

6 曹刚果;刑事诉讼契约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玲;公诉案件被害人上诉权若干问题探讨[D];湘潭大学;2009年

8 张朝华;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财产权益保障制度之完善[D];湘潭大学;2009年

9 李江锋;中国沉默权的确立与制度构建[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张秀转;规范性文件行政审查标准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曼;韩旭;;法律的自我复制及其限制[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2 张丽卿;;客观归责理论对台湾地区实务判断因果关系的影响——以台湾地区“最高法院”96年台上字第5992号判决为例[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3 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1993年01期

4 林林;;邓玉娇案的法文化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9年06期

5 阴建峰;;论故意杀人罪死刑的立法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张明楷;刑法学者如何为削减死刑作贡献[J];当代法学;2005年01期

7 徐卫东;西原春夫;关哲夫;李洁;贾宇;梅传强;李永升;徐岱;冯卫国;童德华;陈忠林;张旭;李韧夫;华伟;闵春雷;李邦友;高珊琦;陈玉范;夏勇;王充;;刑法谦抑在中国——四校刑法学高层论坛[J];当代法学;2007年01期

8 赵秉志;李慧织;;业务过失犯罪处罚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2009年01期

9 欧阳恩钱;;风险社会、生态文明与经济法哲学基础拓新[J];当代法学;2012年03期

10 刘婧;风险社会与责任伦理[J];道德与文明;2004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上海法律学者 游伟;[N];东方早报;2011年

2 王治国;[N];检察日报;2006年

3 ;[N];人民法院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先明;[N];人民法院报;2011年

5 张波;[N];法制日报;2006年

6 张步洪;[N];检察日报;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红;;试析国际关系中的逆向公众舆论[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惠春琳;;国际关系视野下的公众舆论[J];新远见;2012年07期

3 李学军;;政府公众舆论的形成过程与政府引导途径[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时英;世界公众舆论研究协会地区性会议[J];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04期

5 弗雷德里克·C·特纳,陈思;导论:公众舆论与选举行为[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6年04期

6 刘建明;;公众舆论的对峙、理性与话语暴力[J];新闻爱好者;2014年06期

7 马凌;;公共管理与公众舆论[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2期

8 袁小红;;试析公众舆论的表现形式[J];理论探索;2006年05期

9 韦旭;;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公众舆论引导与整合[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殷凤春;;公众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述评[J];行政与法;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邵春霞;;网络公众舆论的生成与网络公民的培养——以日本地震危机中的网络讨论为例[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2 冯希莹;;公众舆论:理性与非理性的集合——解读卢梭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思想[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何晋文;;市民社会与公众舆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周飙;司法过程不应盲目引入民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杨彦;“绥德事件”启示什么[N];人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翔;“流行”是如何被引爆的?[N];经济观察报;2005年

4 上海市工商局金山分局局长 金关明;工商机关如何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N];中国工商报;2010年

5 张国庆;美国媒体的“慈善力”[N];中国社会报;2013年

6 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前任总编辑 美国康奈尔大学传播系在读博士 贾鹤鹏;让院士回归院士 把科学还给科学[N];中国教育报;2013年

7 苏立芬;应该“怒斥”更应“自责”[N];经济参考报;2006年

8 本报评论员 郭振纲;关于“不敢扶老人”的若干反思[N];工人日报;2010年

9 彭晓芸;让“公共论辩”成为民主训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沈湘平;公共领域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N];长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惠春琳;美国公众舆论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学静;当代中国公众舆论与立法互动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冉令斌;公众舆论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D];山东大学;2006年

3 张倩;冲突与融合:公众舆论和量刑关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吴周强;论新时期政府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引导公众舆论[D];四川大学;2007年

5 杨智捷;公众舆论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蒙磊;美国公众舆论对国家外交决策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冉来凤;哈贝马斯公众舆论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8 孙梅;公众舆论对尼克松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邱婧;从美国在国际气候会议立场变化看公众舆论对外交谈判的影响[D];外交学院;2009年

10 孙巍文;社会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72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772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3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