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结局的解读
本文选题:死缓 + 故意犯罪 ; 参考:《法学杂志》2017年08期
【摘要】:死缓变更执行死刑的条件是"故意犯罪,情节恶劣",此处的"情节恶劣"是指故意犯罪本身犯罪情节恶劣,以及抗拒改造情节恶劣,二者缺一不可;死缓考验期间故意犯罪未执行死刑的条件为"故意犯罪,情节不恶劣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应属于死缓考验期间未执行死刑的"故意犯罪"之列;死缓考验期间的故意犯罪需查证属实;死缓犯在考验期内既有故意犯罪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除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以外,不分先后,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应在2年考验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故意犯罪尚不属于情节恶劣的宜在2年考验期满后减为25年有期徒刑;故意犯罪必须发生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除死缓犯在考验期内实施了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犯罪外,其他情形均应待2年的考验期期满后再决定死缓犯的结局。
[Abstract]:The condition that death penalty is suspended to execute death penalty is "intentional crime, bad circumstances", here "bad circumstances" means that the crime itself is bad, and resist the bad circumstances of reform, both of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 death penalty was not execu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death reprieve shall be "intentional crime,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not abominable", and the crime handled only when told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ategory of "intentional crime" which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eriod of death reprieve test; The intentional crime commit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rieve of death penalty shall be verified; if a person who commits a suspended death penalty has both intentional crime and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of meritorious service during the test period, he shall, except for those who should be sentenced to the death penalty to be executed immediately, be sentenced to death without distinction. If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intentional crime are abominable, the term of imprisonment shall be reduced to life imprisonment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two-year test. If the intentional crime is not considered to be a bad circumstance, the term of fixed-term imprisonment shall be reduced to 25 years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two-year test. Except for the crimes that should be executed immediately during the trial period, all other cases should wait until the expiration of two years' test period before deciding the outcome of the suspended death penalt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林维;;论死刑执行之变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4期
2 赵秉志;;中国死刑立法改革新思考——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为主要视角[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01期
3 何显兵;;论死缓适用的变更[J];金陵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肖中华;对死缓后如何处理的思考[J];法律适用;199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云龙;;死刑废除理念的转变[J];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24期
2 高丽丽;;对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结局的解读[J];法学杂志;2017年08期
3 商浩文;赵秉志;;终身监禁新规法理争议问题论要[J];现代法学;2017年04期
4 王勇;;中国死刑立法改革的过程叙事及其突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04期
5 赵秉志;徐文文;;当代中国死刑政策问题检讨暨完善建言[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6 刘仁文;陈妍茹;;死刑改革的重要进展——以《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7年02期
7 何立荣;徐翕明;;《刑法修正案(九)》视角下的死刑立法改革[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8 赵秉志;商浩文;;论死刑改革视野下的终身监禁制度[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9 卢建平;;宽严相济与刑法修正[J];清华法学;2017年01期
10 胡江;;中国死刑废止立法的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J];南都学坛;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捷明;;对运输毒品罪死刑适用的把握[J];人民司法;2014年12期
2 赵秉志;;当代中国死刑改革争议问题论要[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3 夏勇;;死缓适用条件之反思——以“李昌奎案”为例[J];法商研究;2013年01期
4 袁彬;;论老年人犯罪从宽暨免死的年龄标准与立法模式——以《刑法修正案(八)》为视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赵秉志;;关于中国现阶段慎用死刑的思考[J];中国法学;2011年06期
6 卢建平;刘春花;;死刑政策的应然表达及其对立法变革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赵秉志;;中国刑法改革新思考——以《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为主要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赵秉志;袁彬;;论特殊群体从宽制度的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0年12期
9 赵秉志;;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死刑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高铭暄;徐宏;;中国死缓制度的三维考察[J];政治与法律;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和华;关于“故意犯罪”的质疑[J];犯罪研究;2000年05期
2 吴平;故意犯罪定义中的若干语词分析[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何艳峰;刘瑜;;对曾经故意犯罪的细化考量设想[J];法制与社会;2014年12期
4 张华民;;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及其处罚原则的理论重构[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5 郑志丹;朱芳琴;;故意犯罪行为的生成机理探析[J];知识经济;2011年04期
6 何铤;;死缓变更执行死刑的故意犯罪评析[J];青春岁月;2012年21期
7 廖善康;潘冬根;莫小春;;大学生故意犯罪的心理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6期
8 吴安新;;关于故意犯罪的法哲学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何艳峰;刘瑜;;浅析逮捕必要性中的曾经故意犯罪[J];法制与社会;2014年11期
10 高晶;心理应激与故意犯罪心理产生的关系[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林木明;论故意犯罪中明知的认定[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徐明哲;论我国刑法故意中的明知[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晨云;死缓撤销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78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778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