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索贿”犯罪情节的认知及其规范化适用——基于《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立法检视第1条
本文选题:受贿罪 + 多次索贿 ; 参考:《法律适用》2017年13期
【摘要】:"两高"针对刑法修正案九中的"数额+情节"量刑模式进行了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规范化办理受贿案件给出了相应指引。但是由于用语的模糊性与非明确性,也导致实践适用的无所适从、定罪量刑错乱等现象,尤其体现在"多次索贿"情节适用的次数与数额的纠缠不清、次数既未遂的模棱两可、以及次数量化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唯有回归"多次索贿"情节设置的立法初衷,契合新常态下严控贪腐之风,理清此类情节适用的细化标准,进一步明确受贿案件中"多次"与其他多次情节适用之别,实现法律规范用语的稳定性与特殊情势下司法适用的协调统一。
[Abstract]:The "two High levels" have carried on the judicial explanation to the "amount plot" sentencing pattern in the ninth amendment of the Criminal Law,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have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guidance for the current standardized handling of bribery cases. However, because of the ambiguity and non-clarity of the terms, it also leads to the confusion of practice, the confusion of 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 especially the entanglement of the number and amount of the circumstances applicable to the circumstances of "multiple requests for bribes", and the ambiguity of the number of attempts. As well as the inconsistency of quantification standard and so on. Therefore, only by returning to the legislative intention of setting up the circumstances of "multiple requests for bribes" fits in with the trend of strict control of corrup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clarifying the detailed criteria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circumstances, and further clarify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ultiple" and other multiple circumstances in bribery cases. To achieve the stability of legal norms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judicial application under special circumstances.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
【基金】:2016年司法部重点课题“刑法立法方法研究”(16SFB1004) 2016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刑法修订中的政策导向与前置化倾向研究——以9个刑法修正案为素材的清理与反思”(16SKGH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4.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想;;论犯罪情节[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03期
2 叶飞;;论犯罪情节相关问题[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年03期
3 王希仁;;论犯罪情节[J];政治与法律;1984年05期
4 黄石勇;;犯罪情节与刑法中的情节——兼与王希仁同志商榷[J];政治与法律;1985年03期
5 康道远;;我国刑法犯罪情节问题之管见[J];当代法学;1991年02期
6 刘建平;;论犯罪情节与量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邹涛,祝旭军;网络经济犯罪情节认定中疑难争议问题浅析[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8 陈建清;犯罪情节概析[J];嘉应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9 文敬;;犯罪情节刍议[J];现代法学;1984年01期
10 徐钰锋;;犯罪情节的既未遂问题新解[J];中国检察官;2010年1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课题组成员 成延洲 王伟凯 李晓峰 李芳;引导服刑人员合理认知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李克杰;电脑量刑应当慎行[N];检察日报;2004年
3 肖国耀 王惠中;缓刑适用实质条件的认定[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唐元林 沈海鹏;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应把次数作为犯罪情节[N];检察日报;2003年
5 孙瑞灼;“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提高刑期的法治意义[N];人民法院报;2008年
6 张金玉;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条件[N];法制日报;2013年
7 中国政法大学 李慧;扒窃并非一律定罪判刑[N];检察日报;2011年
8 李华 陈灼华;盗窃罪犯罪情节质疑[N];检察日报;2001年
9 记者 袁定波;毒品案死刑适用不全国一刀切[N];法制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廖瑜;论犯罪情节[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晓微;《刑法》第37条“定罪免刑”规定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6年
2 谢海;酌定犯罪情节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黄甜;论缓刑的条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83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783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