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解释论视野下受贿罪疑难问题再探讨
本文选题:受贿罪 + 实质解释 ; 参考:《法律适用》2015年08期
【摘要】:将受贿罪置于实质解释论的视野中,具有论理和适用上的妥当性。受贿罪的法益应界定为公众对公务员身份及职务公正的合理信赖。在判断职务关联性时,必须坚持受贿者对行贿者具有实际影响力、行为具有特殊身份依赖性和行为人具有主观认识或认识可能性的要素构成。另外,针对收受虚假财物、同一财物重复收受及非财产性利益入罪等疑难问题,从责难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的角度,进行了梳理和实质阐释。
[Abstract]:It is reasonable and applicable to put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s in the field of substantive explanation. The legal benefits of bribery crime should be defined as the public's reasonable trust in civil servant status and duty justice. In judg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position, we must insist that the bribe-taker has actual influence on the bribe-giver, the behavior has the special identity dependence and the actor has the subjective cognition or the cognition possibility essential factor constitution. In addition, in view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f accepting false property, repeated acceptance of the same property and non-property benefit incrimin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bing and substantive explan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ationality and necessity of censure.
【作者单位】: 江西省宜丰县人民法院;
【分类号】:D924.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苏彩霞;;实质的刑法解释论之确立与展开[J];法学研究;2007年02期
2 陈兴良;;形式与实质的关系:刑法学的反思性检讨[J];法学研究;2008年06期
3 陈兴良;;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事实与理念之展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02期
4 张明楷;;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J];中国法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韩轶;;刑罚目的的实现与缓刑、减刑、假释立法的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金泽刚;;犯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韩轶;刘雯;;刑事政策与刑罚目的关系论——兼析“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5 赵运锋;;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的影响及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6 温文治,陈洪兵;对重婚罪的重新解读——兼对妨害婚姻、家庭罪整体搬迁之利弊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梅锦;;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彭凤莲;略论传染病防治失职罪[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龚怀林;;法律运行伦理追问的依据和向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贾健;;法益还是规范:见危不助究竟侵害了什么?——以德国刑法典323条c为基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秉志;阴建峰;;新中国刑法立法60年——以影响刑法立法的客观范畴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寿平;刘毅;;构建诚信制度与践行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谢望原;邹兵;;试论民事赔偿对不起诉的影响和具体适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黄秋生;姚石京;;刑事和解与检察工作[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丁英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单民;上官春光;;多重视角中的检察官职业伦理[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朱富强;;两类立法原则之评述:法理的基础[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10 朱富强;;不完全契约、法律协调失败与自我约束机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崔海霞;权利行使过程中的敲诈勒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t,
本文编号:1895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89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