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刑事政策的内涵、基本因素和特征——一个基于场域范式的界分和考察
本文选题:场域 + 刑事政策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摘要】:场域范式下的刑事政策是国家组织的犯罪反应中建构,以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为内容,以刑事权力竞争和争夺为灵魂的客观关系网络和空间。其基本因素包括:掌握刑事权力的行动者或机构与其他行动者之间发生的支配型关系;由事实和法律层面对立形成的对立型关系;由司法机关内部之间、司法机关和社会力量之间为抗制犯罪被害人保护开展的协作型关系。基于场域范式要求,刑事政策应坚持广义立场性,突破刑罚制度及其抗制犯罪效果的狭隘范畴;正视刑事权力自上而下象征性运行抽象化真实利益和自下而上象征性运行影响定罪量刑的不足之处;理性认识刑事政策场域有限自主性,重视权力、社会舆论等其余场域对刑事政策的客观影响。
[Abstract]:The criminal policy under the field paradigm is an objective relation network and space which is constructed in the criminal reaction of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ction subjects as the content and the criminal power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criminal power as the soul. Its basic elements include: the domin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or or institution in charge of criminal power and other actors; the oppos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 facto and the legal level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udiciary and the judiciary,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dicial organs and social forc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victims of crime. Based on the field paradigm, criminal policy should adhere to a broad stand and break through the narrow category of penalty system and its anti-crime effect. Facing up to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abstract of the symbolic operation of criminal power from top to bottom and the symbolic operation from bottom to top affecting the 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limited autonomy of criminal policy field and the importance of power, The objective influence of other fields such as public opinion on criminal polic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变迁与刑事政策”(12FXB005) 安徽科技学院人文社科项目(SRC201333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布迪厄;强世功;;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J];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02期
2 劳东燕;;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关系之考察[J];比较法研究;2012年02期
3 卢建平;莫晓宇;;刑事政策体系中的民间社会与官方(国家)——一种基于治理理论的场域界分考察[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望;;利益表达与改革进程中民主形式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陆诗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基本问题研究——对相关传统话语的批判性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薛雯;;广告学教学中网络实践课程的设计策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杨飞;“利他行为”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龙开祥;;“严打”刑事政策的法理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苏彩琴;;自由的真相——从《老妇与猫》看个体的处境与自由[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姜敏;;刑法修改:从多变性转向稳定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8 王宏宇;;和谐社会建构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邓华;刘颖;;析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之动态平衡[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张薇薇;;法治背后的人治——职业法律家阶层存在条件探析[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培;王波;白文俊;;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适用机制研究[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廖荣辉;;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路径选择[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杨平;罗浩海;;相对不起诉制度实证研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张应山;杨丽娜;;我国检察权能配置浅析[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撖莉;;起诉阶段如何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赵保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定位及实现路径分析[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黄小茹;;网络政治参与与政府善治之道[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剧——李贽的教育话语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晨阳;;缅甸军人退出政治舞台的可能性及其路径分析[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10 曾少聪;汪鲸;;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居住国的政治关系——以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田自安;政治因素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晓冉;论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媛媛;老年人刑事责任轻缓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黄辛;经济犯罪刑事立法完善的理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吴刚;从狱霸现象看我国看守所管理改革[D];湘潭大学;2010年
8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9 熊恩涛;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公信力流失困境及其提升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煜;民愤在量刑中的定位[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黄风;刑罚:社会防卫的“双刃器”——读李斯特的《刑法目的论》[J];比较法研究;1987年04期
2 王廷惠;美国监狱私有化原因研究[J];财贸经济;2004年09期
3 格里·斯托克,华夏风;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01期
4 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里安,肖孝毛;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01期
5 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J];开放时代;2001年07期
6 储槐植;;刑事政策的概念、结构和功能[J];法学研究;199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莉;任忠臣;;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关系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24期
3 吴斌;金晶;;刑事政策价值论[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张亚飞;;二战后美、英、法、日刑事政策对中国的启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齐晓伶;;刑事政策科学化界定[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11期
6 莫志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政策的法制化刍议[J];现代法学;2001年01期
7 马登民,张长红;德国刑事政策的任务、原则及司法实践[J];政法论坛;2001年06期
8 黄祥青;“严打”刑事政策的掌握与运用[J];政治与法律;2001年06期
9 吴宗宪;论社会变迁与刑事政策的调整[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1年05期
10 梁国良;论刑事政策的道德目标[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大华;;论“两少一宽”的少数民族犯罪刑事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仁文;;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杜雄柏;张永红;;刑事政策的导向功能及其限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武玉红;;再论刑事政策之概念[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蒋宪平;;在查办职务犯罪中运用“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问题的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牧;赵宝成;靳高风;;坚持科学的刑事政策观[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7 赵军;;刑事政策与社会伦理经验研究——以介绍卖淫罪为例[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佐伯仁志;秦一禾;;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刑事政策——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刑事政策[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9 王牧;赵宝成;靳高风;;坚持科学的刑事政策观[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吴大华;;论“两少一宽”的少数民族犯罪刑事政策[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海平;叩问刑事政策之门[N];检察日报;2004年
2 李希慧 杜国强 贾继东;“轻轻重重”应成为一项长期的刑事政策[N];检察日报;2005年
3 曲新久 张国鑫;如何科学认识刑事政策[N];人民法院报;2001年
4 田兴洪;析轻罪刑事政策与构建和谐社会[N];法制日报;2009年
5 记者 茶莹 通讯员 刘学斌 董亭;从六个维度把握刑事政策[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曹坚;在法制的框架内运用刑事政策[N];法制日报;2013年
7 兰文飞;最好的社会政策是最好的刑事政策[N];学习时报;2004年
8 卢建平;刑事政策与刑法关系的历史演变[N];法制日报;2007年
9 周以明;贵阳南明:推出轻缓刑事政策具体措施[N];检察日报;2006年
10 薛正俭;适用轻缓刑事政策,谨防失之过宽[N];检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元鹤;刑事政策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刘仁文;刑事政策及其过程[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许秀中;刑事政策系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郑齐猛;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李露;建国初期“镇反”刑事政策的实施研究(1950-1953)[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价值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王振峰;刑事政策模式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赵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刑事政策调整[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刘艳萍;美国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培;中国当代刑事政策宽和化之应然性[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高洪;法家刑事政策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3 辛源;中国社会转型与刑事政策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文艳;刑事政策体系的建构及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杜宁;刑事政策中除罪化思想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6 洪细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解读[D];湘潭大学;2008年
7 于坤祥;刑事政策的概念界定[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屈耀伦;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陈冯妤;少数民族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欣;“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98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898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