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论刑法中的“公共场所”

发布时间:2018-05-29 10:38

  本文选题:公共场所 + 认定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刑法中的“公共场所”都是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需要进行解释。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对“公共场所”的争议可归纳为两个问题:刑法中的“公共场所”应当具有哪些特征?其特征是否具有相对性?本文先探寻各罪名所保护的法益,然后运用以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为原则、以目的解释为核心的刑法解释方法诠释各罪名下公共场所的特征。“公共场所”之“公共”是对场所内人员的要求,其判断应当综合“现实的人数”、“人员数量的不特定性”以及“人员身份的不特定性”三方面的因素。“现实的多数人”是“公共”的核心,而“人员数量的不特定”和“人员身份的不特定”是对“现实人数不满足‘多数’但同样值得刑法作为‘公共’保护”的情形之必要补充。根据不同罪名保护法益不同,“公共场所”之“公共”具有相对性。“公共场所”之“场所”应当具有现实性,网络空间等不属于刑法中的“公共场所”。
[Abstract]:Public places in criminal law are all elements of normative elements, which need to be interpreted. The disputes in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ory on "public places" can be summed up into two questions: what should 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places" in criminal law? Is its characteristic relative? This article first explores the legal interests protected by each charge, then uses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the adaptation of crime and punishment, and interpre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places under each charge by means of the criminal law interpretation with the purpose as the core. The "public" of "public place"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ersonnel in the place, and its judgment should synthesize the three factors of "realistic number", "the number of personnel is not specific"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person is not specific". The "realistic majority" is at the heart of "public". "the number of persons is not specific"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personnel is not specific" is the necessary supplement to the situation that "the actual number of persons does not satisfy the 'majority' but is also worthy of criminal law as the 'public'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aws of crime, the public of "public place" is relative. The "place" of "public place" should be realistic, and cyberspace is not a "public place" in criminal law.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琦;;论法益之“益”[J];刑法论丛;2008年03期

2 李岩;;民事法益与权利、利益的转化关系[J];社科纵横;2008年03期

3 董兴佩;;法益:法律的中心问题[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4 李岩;;民事法益的界定[J];当代法学;2008年03期

5 刘芝祥;;法益概念辨识[J];政法论坛;2008年04期

6 孟罡;;浅析权利与法益[J];法制与社会;2008年26期

7 舒洪水;张晶;;近现代法益理论的发展及其功能化解读[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9期

8 王拓;;法益理论的危机与出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党莉;;法益概念及特征问题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李可;;法益衡量的方法论构造——一项对被忽视或混淆之问题的微观研究[J];法律方法;2012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许建兵;薛忠勋;;论“民事法益”的司法救济及其限度——基于法益、权利的二元关系维度[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2 焦艳鹏;戚道孟;;论核心生态法益及其刑事保护[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王亚楠;;受贿行为侵害法益之新探[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4 蒋兰香;周训芳;;从传统法益到生态法益——20世纪各国环境刑法法益保护观的变迁[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 邵栋豪;走进社会法益保护的新时代[N];检察日报;2011年

2 张继青;权利边缘上的“法益”也需保护[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周军邋胡渝;共同犯罪定性应引入“法益衡量”理念[N];检察日报;2007年

4 刘继峰;反垄断法的法益结构[N];国际商报;2010年

5 辽宁大学法学院 李岩;法益:权利之外的新视域[N];光明日报;2008年

6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检察院 徐清;驾车“碰瓷”:侵犯法益有差异[N];检察日报;2009年

7 田甘霖;滥伐林木罪的法益分析[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8 西南政法大学 邵栋豪;侵犯社会法益犯罪的修法方向[N];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河南省确山县人民检察院 苏建召;财产罪法益范围应作宽泛理解[N];检察日报;2010年

10 刘海红;连续伤害多人构成同种数罪[N];检察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岩;民事法益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翔;法益浅论[D];山东大学;2007年

2 覃斌武;法益范畴的法理学改造[D];湘潭大学;2007年

3 刘韩;侵权法上的法益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杨海燕;暴力追债行为的刑法应对[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刘丽;介绍卖淫罪的疑难问题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6 郑蔚;生态法益的刑法保护[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运坦;盗窃土壤行为刑法规制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8 张蕾;论意志决定自由的刑法保护[D];兰州大学;2016年

9 甄振;代购海外药品的刑法定性[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10 赵炜;社会法益视角下的经济欺诈犯罪治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50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1950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7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