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犯罪保护法益与刑法第388条的解释
本文选题:受贿罪 + 斡旋受贿 ; 参考:《法学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受贿犯罪的保护法益应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公正性。据此来理解受贿犯罪,则刑法分则第8章所规定的受贿犯罪不再只是"以权换利",即侵害职务行为不可收买性的犯罪,而是扩展至行为人凭借其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即影响力,进行利益交易的"影响力交易"犯罪,所侵害的不仅是行为人本人职务行为的公正性,还包括被其利用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公正性。这种保护法益理解上的转变,使刑法第388条等在立法上具有了存在的理由。同时,行为人并非亲自以权获利,而是利用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间接获利的情况,使第388条受贿罪的主体具有了"类似教唆犯"的构造,从而使其在认定上具有了不同于刑法第385条所规定的一般受贿罪的若干特点。
[Abstract]:The benefit of the protection of bribery crime should be the impartiality of the official behavior of state functionar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rime of bribery, the crime of taking bribes as stipulated in Chapter 8 of the Criminal Law is no longer just a crime of "exchanging power for profit", that is, the crime of infringing on a duty is not a crime of bribing, but extends to the convenient conditions formed by the perpetrator by virtue of his authority or status. That is, influence, the crime of "influence trading", infringes not only the justice of the actor's own duty behavior, but also the impartiality of the official behavior of other national staff members who are used by him. This chang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protection law, such as the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Law 388 in the legislation has a reason for exist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perpetrator does not personally take advantage of the right to profit, but makes use of the indirect profit of the official behavior of the other state staff, so that the subject of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s in Article 388 has the structure of "similar to the abettor". Thus, it has som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bribery crime stipulated in Article 385 of the Criminal Law.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4.3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燕珍;梁妙玲;;“精英”人士受贿犯罪三维透视报告[J];政府法制;2009年14期
2 张长凯;;受贿犯罪的特点、心理动因及预防对策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7期
3 朱华;;受贿犯罪中的权力表现[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4期
4 王明;;打击受贿犯罪之我见[J];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年01期
5 尹树武;当前受贿犯罪的特点与表现形式[J];山东法学;1992年03期
6 张健;隶属关系中的受贿犯罪[J];政治与法律;1995年06期
7 王跃年;浅谈新刑法有关受贿犯罪的两个问题及对策[J];辽宁警专学报;2000年04期
8 冀建峰;论间接受贿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7期
9 刘天明;国内巨贪李友灿受贿犯罪实录[J];政府法制;2005年01期
10 马长生,王洪龙;论我国受贿犯罪之应然主体[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祖洋;;涉企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实证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新桥 本报见习记者 刘志月;查办利用影响力受贿犯罪三难待解[N];法制日报;2012年
2 任文松 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防治受贿犯罪根本在打造“制度铁笼”[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
3 刘敬新;别让“借用”掩盖了受贿犯罪[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
4 徐剑;斡旋受贿犯罪中关于不同单位工作联系的理解[N];江苏法制报;2014年
5 张田辉;如何有效遏制受贿犯罪[N];江苏经济报;2009年
6 记者 王新友;高检院要求同步查处行受贿犯罪[N];检察日报;2013年
7 南通市检察院 梅毅;“投资分红”型受贿犯罪的实践判断规则[N];江苏法制报;2009年
8 湖北省襄樊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 林雷 周素英;防范“高墙”内受贿犯罪的四点意见[N];检察日报;2010年
9 王洪松 赵海 谢印旺;“村官”受贿犯罪缘何减少了?[N];检察日报;2003年
10 王斗斗;“两高”详解合击新型受贿犯罪缘由[N];法制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新型受贿犯罪预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来静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受贿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3 刘婉予;中美受贿犯罪立法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王昊;共同受贿的若干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5 冯维达;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的争议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关真真;斡旋受贿疑难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熊森;张永斌受贿案之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8 彭帝淦;商业受贿犯罪司法疑难问题的认定[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9 陈霄;借贷型受贿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10 谢颖翔;我国新型受贿罪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84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08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