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4 12:44

  本文选题:受贿罪 + 为他人谋取利益 ; 参考:《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十八大以来反腐热潮的推动下,受贿犯罪的惩处也越来越宽泛和严厉。在此背景下,如何为受贿犯罪划定合理的处罚范围也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按照我国《刑法》第384条的规定,在非法收受财物的情况下,受贿罪的成立要求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而这一点在国外立法以及相关国际法规范中却没有要求。正因为如此,研究该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该问题,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首先,对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的立法状况进行了回顾,着重探讨了该要件在认定受贿罪中的作用。其次,对目前相关理论争议进行了梳理,在保留论与废除论之间提出了应当放弃废除论并对当前的保留论之观点进行取舍。再次,对实践中认定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困难进行了说明,主要表现在技术认定上的困难、刑事政策上的障碍以及规范目的上的问题。最后,结合上述论述与探讨,指出应当回归解释论的立场理解该要件,并根据刑法的基本原理指出该要件具体定位。
[Abstract]:Since the 18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anti-corruption boom, bribery crime penalties are also increasingly broad and severe. In this context, how to define a reasonable range of punishment for bribery crim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384 of the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rime of accepting bribes requires the requirement of "seeking benefits for others" in the case of illegal acceptance of property, but this is not required in foreign legislation and relevant international law norms.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the study of this probl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order to study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mainly from four parts.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reviews the legislative status of seeking benefits for others, and probes into the role of this element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bribery. Secondly, this paper combs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disputes, and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abandon the abrogation theory and make a choice between the current reservation theory and the abrogation theory. Thirdly, it explains the difficulty of seeking benefits for others in practice, mainly in the difficulty of technical identification, the obstacle of criminal policy and the problem of normative purpose.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above exposition and discuss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theory should be returned to understand this important element, and points out its specific orientation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riminal law.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玉娟,张雅光;受贿犯罪特征简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莫燕珍;梁妙玲;;“精英”人士受贿犯罪三维透视报告[J];政府法制;2009年14期

3 张长凯;;受贿犯罪的特点、心理动因及预防对策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7期

4 朱华;;受贿犯罪中的权力表现[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04期

5 杜金拽;;当前贪污、受贿犯罪的成因、特点、规律及其对策[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9年04期

6 王明;;打击受贿犯罪之我见[J];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年01期

7 尹树武;当前受贿犯罪的特点与表现形式[J];山东法学;1992年03期

8 郭坪新;刘孟芬;;受贿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其形成规律[J];政法学刊;1993年04期

9 张健;隶属关系中的受贿犯罪[J];政治与法律;1995年06期

10 黄士球;陷入泥潭的“一念之差”——受贿犯罪警世录[J];党风与廉政;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祖洋;;涉企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实证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新桥 本报见习记者 刘志月;查办利用影响力受贿犯罪三难待解[N];法制日报;2012年

2 任文松 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防治受贿犯罪根本在打造“制度铁笼”[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

3 刘敬新;别让“借用”掩盖了受贿犯罪[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

4 徐剑;斡旋受贿犯罪中关于不同单位工作联系的理解[N];江苏法制报;2014年

5 卢吉海 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医疗行业受贿犯罪的特点及预防[N];广西法治日报;2014年

6 向泽选;受贿犯罪研究的创新之作[N];法制日报;2003年

7 湖南省人民检察院 铁晓迪邋汤维骏;新类型受贿犯罪的预防对策[N];检察日报;2007年

8 张田辉;如何有效遏制受贿犯罪[N];江苏经济报;2009年

9 通讯员 试剑;陈荣根涉嫌受贿犯罪被依法执行逮捕[N];嘉兴日报;2011年

10 记者 王新友;高检院要求同步查处行受贿犯罪[N];检察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新型受贿犯罪预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来静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受贿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3 刘婉予;中美受贿犯罪立法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王昊;共同受贿的若干问题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5 冯维达;受贿罪中“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的争议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关真真;斡旋受贿疑难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熊森;张永斌受贿案之法律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8 彭帝淦;商业受贿犯罪司法疑难问题的认定[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9 陈霄;借贷型受贿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10 谢颖翔;我国新型受贿罪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961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0961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2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