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解释逻辑
[Abstract]:In our country's judicial practice,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and the legislature have traditionally interpreted the "individual" as the person who uses public funds, and the "use" as three types of public funds use behavior in the crime of misappropriating public fund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expanding the scope of punishment of the crime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has been issued successively, and the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 has continuously expande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belong to personal use": expanding public funds to enterprises. Units and other non-individual subjects, such as "move without use", "move but not" and other acts are also treated as a crime. However,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logic, such a practice is always suspected of violating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If the term "individual" in "for personal use" is interpreted as a misappropriation of public funds (i.e., a State official acting as a "person"), and "use" as an act of chang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funds that does not serve the purposes specified in public funds ( That is, the act of "misappropriating" public funds), on the one hand, can meet the practical needs of expanding the scope of punishment. On the other hand, remove the relevant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suspec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分类号】:D924.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万怀;;挪用公款罪判例体系中的司法展拓[J];法学评论;2011年06期
2 孟庆华;;挪用公款罪的立法修改完善问题探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慈健;;挪用公款罪疑难问题研究——从“挪而未用”案件的视角展开[J];河北法学;2007年09期
4 汪惠芳;;对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认识与理解[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周振想,韩哲;关于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几个问题[J];人民检察;2002年02期
6 张毓平,张波;对挪用公款罪中“归个人使用”的质疑[J];人民检察;2002年10期
7 杨鸿;挪用公款罪的立法及其适用的问题[J];现代法学;1999年05期
8 周宜俊;“归个人使用”及其具体用途在挪用公款罪中的定位[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02期
9 单民,赵亮;关于挪用公款罪立法解释的理解与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曾乐非;如何理解挪用公款罪中的"归个人使用"——兼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对刑法第384条第1款“归个人使用”的解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文治,陈洪兵;对重婚罪的重新解读——兼对妨害婚姻、家庭罪整体搬迁之利弊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梅锦;;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贾健;;法益还是规范:见危不助究竟侵害了什么?——以德国刑法典323条c为基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刘忠;;翻转的程序与颠倒的当事人——正当程序理论的电影文本解读[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张群;;也谈“夜无故入人家”——评《唐律“夜无故入人家”条源流考》[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6 张群;;家宅法的起源与发展——兼论宅基地制度的出路[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7 董兴佩;;法益:法律的中心问题[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8 沈志民;;对过度维权行为的刑法评价[J];北方法学;2009年06期
9 苏永生;;犯罪本质理论的困境与出路——以我国民族地区的刑事法治发展为中心[J];北方法学;2010年02期
10 董玉庭;黄大威;;论聚众淫乱罪的刑事立法——以无被害人犯罪为研究视角[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刘俏;;浅析《水污染防治法》中饮用水源的保护[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党惠娟;;试论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及刑法规范的相关完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樊鹏;;环境刑法法益初论[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5 陈柱钊;;如实供述罪行+退赃数额特别巨大=减轻处罚?!——“因如实供述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之实践应用[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6 丁友勤;;诬告陷害罪争议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7 孙持明;;试论被害人承诺的效力根据和范围[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3辑)[C];2006年
8 陈靖;孟岩;;我国环境保护刑法规范评析[A];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张静;;民间融资活动中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困惑与出路——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例[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林;危险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继恒;环境法的人文精神论纲[D];武汉大学;2011年
8 张红昌;论财产罪中的占有[D];武汉大学;2011年
9 胡元聪;外部性问题解决的经济法进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周雪梅;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海霞;权利行使过程中的敲诈勒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t,
本文编号:2171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17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