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论报应主义刑罚的积极价值

发布时间:2018-09-08 17:54
【摘要】:报应主义刑罚观念是刑法针对已然犯罪行为的应答,这使得它难以产生出面向未来的效果,因此,针对报应主义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它不具有社会治理的效果,是一种消极的甚至是一种纯粹破坏性的刑罚观念。为了回应这一质疑,必须回归到报应主义的内涵,即一种蕴含着确认公民自由的报应主义刑罚理念。如果为了回应对报应主义刑罚消极性的批评,仅仅考虑报应主义在建构国家与法的合法根据上的积极价值,则将潜藏着维护法之权威优越于确认自由的危险。因此,有必要进入报应主义的另一维度,即从实践具体正义的角度——恢复到一种平等状态,以发掘其积极价值。在这一维度,报应主义刑罚观的价值在于使被害人能够作为一方积极主体参与刑罚基准权的博弈,从而使法对正义的追求不再体现为纯粹的结果性要求,而是一种实践性机制,在这一点上,古老的复仇法则为这种参与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刑罚价目表。
[Abstract]:The concept of retribution penalty is the response of criminal law to the crime,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produce the effect of com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refore, the criticism of retribution is that it does not have the effect of social governance. It is a negative and even a purely destructive concept of punishmen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is query, we must return to the connotation of retribution doctrine, that is, a retribution doctrine containing the penalty idea of affirming civil libertie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criticism of the negative penalty of retribution, considering the positive value of retribution in the legal ba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law, the authority of preserving the law will be superior to the danger of affirming freedo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nter another dimension of retribution, that is, to restore to a state of equal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actical justice, in order to discover its positive value. In this dimension, the value of retribution penalty view lies in enabling the victim to participate in the game of penalty benchmark right as an active subject, so that the pursuit of justice by law is no longer a pure result requirement, but a practical mechanism. At this point, the ancient law of revenge provides a price list of penalties for such participati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
【基金】: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超法规的责任阻却事由要素的体系构建——重返‘以人为本'的报应主义指导思路”的阶段性成果。(13YJC820071)
【分类号】:D9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溯;;社会学视野下的刑罚:刑罚社会学研究[J];刑事法评论;2008年02期

2 邓小刚;;从功利刑罚观到现代刑罚观——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刑罚观的发展[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韩瑞丽;;刑罚有限性原因新论[J];学术探索;2013年01期

4 黄伟明;;论刑罚本位立场之倡导[J];法治研究;2013年02期

5 袁彬;帅美琴;;论科学刑罚观的现代标准及内涵[J];刑法论丛;2011年03期

6 龚华;;从国家刑到社会刑——重新认识我国刑罚的本质[J];刑事司法论坛;2011年00期

7 赵秉志,陈志军;刑罚价值理论比较研究[J];法学评论;2004年01期

8 杨开湘;;拉姆佩论刑罚哲学的双重任务[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张宗亮;解永照;;对刑罚报应论的再思考[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张小燕;;刑罚“元”问题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强;;试论犯罪学应加强对刑罚改革的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温万名;马绍明;;董老刑罚思想与我国缓刑适用条件的立法完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3 何萍;;累犯制度的演变及解读[A];国家治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李燕涛;所有惩罚都是损害[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 牛克乾;刑罚的难题与刑事法官的使命[N];人民法院报;2012年

3 李晓林 张熙照;黑格尔刑罚观探析[N];吉林日报;2003年

4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检察院 何万发;现代刑罚观重人道也重罪刑对等[N];检察日报;2014年

5 郭理蓉;刑罚体系与刑罚制度的现代化[N];法制日报;2004年

6 杨鸿雁;中国古代耻辱刑沿革[N];人民法院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金玉;论俄罗斯联邦刑罚的本质和构成[D];吉林大学;2009年

2 董淑君;刑罚的要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黄立;刑罚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郝方f ;刑罚现代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张丽;论刑罚对犯罪的制约[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高艳东;刑事可罚根据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7 房绪兴;刑罚制度的历史阶段演进[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张明;量刑基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刘军;刑法学中的被害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乃富;刑罚价值的理性解析[D];山东大学;2009年

2 尤金亮;论刑罚的效益[D];湘潭大学;2004年

3 韩劲松;论刑罚宽和化[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刘淑丽;论刑罚的功能[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郭倩;刑法哲学的界定[D];苏州大学;2015年

6 贾立军;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实践中的实现[D];兰州大学;2015年

7 赵臻;论刑罚思想变革的必然性[D];复旦大学;2009年

8 张波;生态犯罪的刑罚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习少婷;刑罚的功能论[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刘云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刑罚实现体系[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31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231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9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