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第13条但书实证研究——基于120份判决书的理论反思
[Abstract]:The proviso of Article 13 of Chinese Criminal Law is controversial in theory but has been used as the basis of crime in practice. Taking 120 provisos as the research samples, taking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criminological system as the horizontal coordinates and the basis of the applicable proviso as the vertical coordinates, We can se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roviso in judicial practice from macro-and micro-angle. Through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situations of "misuse" and "abuse" in the proviso, which reflects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proviso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department.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e proviso clause should be correctly positioned and its reasonable connotation should be reinterpret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
【基金】: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分类号】:D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洁;定罪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樊文;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3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诉张美华伪造居民身份证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年12期
4 陈兴良;;但书规定的法理考察[J];法学家;2014年04期
5 王昭武;;犯罪的本质特征与但书的机能及其适用[J];法学家;2014年04期
6 储槐植,张永红;善待社会危害性观念——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说起[J];法学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乐雪;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韩永初,杨雪虹;也论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标准的冲突[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3 罗鹏飞;;犯罪的立法概念之我见[J];研究生法学;2001年03期
4 沈琪;;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理论之解读——兼论社会危害性[J];研究生法学;2002年03期
5 张小海;;刑事和解:公民社会的刑事治理[J];研究生法学;2006年05期
6 张金玉;;刑法轻缓化的法律依据探讨——罪与刑两条路径的论述[J];研究生法学;2009年01期
7 赵合理;;刑事违法性的源流及相关范畴[J];当代法学;2008年03期
8 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许发民;犯罪本质特征新说——社会学与刑法学立场分野下的认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李晓明,陆岸;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辨析——重在从“罪刑法定”视角观之[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郭磊;量刑情节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孙宝民;死刑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于雪婷;受贿罪法定刑设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楠;行政与刑事法律关联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明;量刑基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沈志民;抢劫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陈炜;量刑情节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凌凤;酌定量刑情节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文健;私自开拆、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罪客观要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康纪强;论盗窃罪的未遂形态[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有限;论我国刑法中的加重情节[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静;试论刑事司法中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国涛;中国职务犯罪缓刑适用率过高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汪薇;行政过程视角下行政裁量的控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崔志伟;试对我国犯罪概念形式特征与实质特征的再认识[D];河南大学;2011年
9 史卉;犯罪可罚性阻却事由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10 汤丽;我国混合犯罪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兴良,刘树德;犯罪概念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辨正[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2 王政勋;论社会危害性的地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樊文;罪刑法定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兼析新刑法第13条关于犯罪的概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李立众,柯赛龙;为现行犯罪概念辩护[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黎宏;罪刑法定原则下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犯罪概念新解[J];法学评论;2002年04期
6 刘之雄;论犯罪构成的情节要求[J];法学评论;2003年01期
7 付立庆;善待罪刑法定——以我国刑法第三条之检讨为切入点[J];法学评论;2005年03期
8 苏青;;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反思与改造——以法益视角为进路[J];法学评论;2011年03期
9 苏彩霞;刘志伟;;混合的犯罪概念之提倡——兼与陈兴良教授商榷[J];法学;2006年03期
10 李翔;;从“但书”条款适用看司法如何遵循立法[J];法学;2011年07期
,本文编号:2259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25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