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拐卖儿童犯罪的现状与遏制对策——以F省为例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2 11:02
【摘要】:在多种消极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的拐卖儿童犯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F省而言,在拐卖儿童犯罪中主要作为买方市场出现。近年来,F省的拐卖儿童犯罪职业化、组织化特征明显,犯罪区域呈集中化趋势,并开始出现跨境拐卖现象。拐卖犯罪主体多样,"亲生亲卖"日渐占多数;拐卖对象呈低龄化趋势,并以男性儿童为主;被拐卖儿童的去向复杂,但仍以非法收养为主。从整体上而言,F省的拐卖儿童犯罪现象较为突出既与F省一些区域的重男轻女传统思想有关,也与拐卖犯罪主体的逐利之心、外部环境对拐卖犯罪的防控不力等主客观因素有关。要遏制拐卖儿童犯罪,必须提升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专业水平,建立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协作机制,同时也要注重犯罪的预防以及被拐儿童的救助和安置,实现对拐卖儿童犯罪的综合治理。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negative factors, the crime situation of child abduction and trafficking in China is still very serious. As far as province F is concerned, it mainly appears as a buyer's market in the crime of trafficking in children. In recent years, the crime of trafficking in children in F province is professionalized and organized, and the crime area shows a trend of centralization, and the phenomenon of cross-border trafficking begins to appear. The main body of the crime of kidnapping and trafficking is various, and the "biological relatives"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day by day; the object of abduction is younger age, mainly male children; the destination of trafficked children is complicated, but still mainly illegal adoption. On the whole, the crime of abduction and sale of children in F province is more prominent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ideology in some areas of F province, but also with the profit-seeking heart of the subject of crime of kidnapping and traffick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related to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the wea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rime of kidnapping and trafficking. In order to curb the crime of child abduction and trafficking, it is necessary to rais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combating the crime of trafficking and to establish a cooperative mechanism to combat the crime of trafficking in childre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of crime and the rescue and resettlement of abducted children.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the crime of child abduction and trafficking.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分类号】: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兰立宏;;论国际视域下我国被拐儿童保护和救助制度的完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年04期

2 杨玉玲;;区域性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王金玲;华东五省云南/广西籍未成年被拐卖/骗妇女/儿童流入地个案研究[J];浙江学刊;2005年04期

4 王金玲;;地方性行为、当事人立场与公共政策指向——拐卖拐骗妇女儿童研究框架探析[J];浙江学刊;2009年04期

5 王志刚;周永刚;朱艺云;;“养儿防老”与“新农保”:替代还是互补——基于福建省厦门、漳州和龙岩三市的问卷调查[J];中国经济问题;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雪燕;李树茁;;国际视野中的性别失衡公共治理:比较与借鉴[J];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03期

2 王金玲;;认识一个捡拾和安放“自尊”的私人空间——对性服务妇女服务原则的一种理解[J];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04期

3 兰立宏;;论国际视阈下拐卖犯罪防治策略的完善路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4 和珊珊;;被拐卖妇女留在流入地的原因分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宋樊君;闵正良;;“养儿防老”与“储蓄防老”的替代与互补——基于山东省济南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老龄科学研究;2015年07期

6 章立明;;解读拐卖:家庭婚姻制度的社会性别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陈硕;刘飞;;中国转型期犯罪的社会成本估算[J];世界经济文汇;2013年03期

8 马红鸽;;合作收益视阈截至下农村养老支持力体系构建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5年01期

9 王金玲;;从边缘走向主流:女性/性别社会学的发展(2001—2005)[J];浙江学刊;2006年06期

10 王彦方;王旭涛;;影响农村老人生活满意度和养老模式选择的多因素分析——基于对留守老人的调查数据[J];中国经济问题;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金玲;;认识一个捡拾和安放自尊的私人空间——对性服务妇女服务选择的一种理解[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性别研究方法论探析”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吕珊;论拐卖人口犯罪的成因及其应对措施[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刘若实;黑媳妇的婚姻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蒋慧;广西地区打击跨境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调研报告[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饶丽萍;拐卖人口犯罪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陈月慧;被拐卖妇女救助工作的社工介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韩素娇;被拐妇女社会救助过程的跟踪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7 仝亚楠;贫困农村80后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宏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利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大松;刘远风;;社会保障制度风险: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为例[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4期

2 甄贞;申飞飞;;附带民事诉讼的困境与出路——以刑事和解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1年10期

3 刘国福;;中国反贩运人口法律的理性回顾和发展思考:以国际法为视角[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8年02期

5 林本喜;王永礼;;农民参与新农保意愿和行为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财贸经济;2012年07期

6 张文娟;;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构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年04期

7 张笑寒;;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研究述评[J];经济论坛;2009年17期

8 邓大松;刘远风;;制度替代与制度整合:基于新农保的规范分析[J];经济学家;2011年04期

9 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贫困地区农户正规信贷市场低参与程度的经验解释[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10 罗楚亮;;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J];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傅毓群;郴州市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宁;倪春明;;对当前预防和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思考——昆明市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拐卖儿童犯罪专项整治分析[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J];;年期



本文编号:2286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286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f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