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刑法转型与当代中国的选择
[Abstract]:After the controversy of the school of thought,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perpetrator changed from radical to improved. The radical group thinks that the actor element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conviction stage, while the reformists also believe that the actor element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onviction stratum, but they insist on the decisive status of the behavior element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ystematic status of the actor's elements,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actor develops many branches. In the current level of Chinese social cultur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Japanese scholar Professor XZ Jen's "Personality Criminal Law" is an ideal criminal law model. However, if our country realizes the technology of criminal personality identification scientifically in the future, the modified new personality criminal law is undoubtedly a better choic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法学院;
【基金】:北京大学才斋奖学金课题项目“法治中国视野下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再反思”(CZ20141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兴良;;人格刑法学:以犯罪论体系为视角的分析[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2 梁根林;;但书、罪量与扒窃入罪[J];法学研究;2013年02期
3 张曙光;;人格刑法专题研讨会集粹[J];中外法学;2009年05期
4 郎胜;;《刑法修正案(八)》解读[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车浩;;“扒窃”入刑:贴身禁忌与行为人刑法[J];中国法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张训;;打开刑法之门——评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情怀[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赵运锋;;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的影响及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4 何承斌;;试论人权的刑法保障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贾健;;法益还是规范:见危不助究竟侵害了什么?——以德国刑法典323条c为基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江伟;片面共犯的成立范围与处罚依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王洪坤;;期待可能性理论引入我国刑法之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10 龚红卫;;嫖宿幼女罪应重新置于强奸罪条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望原;邹兵;;试论民事赔偿对不起诉的影响和具体适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孙日华;;警察如何解释?——从“邓玉娇案”引发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宪权;吴允锋;;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刑法新理念的建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康树华;张小虎;;董必武的刑事政策思想[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辑)[C];2003年
6 孟红;;民法意义上的所有权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之关系浅析——以盗窃行为为例[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苏明月;;不同平台上的不同“犯罪”——刑法中的、刑法学上的、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发民;;论犯罪的生成机理——犯罪生成的社会学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9 张秀玲;;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犯罪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游伟;谢锡美;;法治视野下的“严打”刑事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研;论刑事法官自由裁量权[D];河北大学;2009年
2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任天霖;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赵军;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婧;不作为犯的理论研究与立法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王金业;论独立教唆罪的设立[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宋晓龙;论不真正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来源[D];湘潭大学;2009年
10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槐植;张永红;;刑法第13条但书与刑法结构——以系统论为视角[J];法学家;2002年06期
2 李翔;;新型盗窃罪的司法适用路径[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吴加明;;《刑法修正案(八)》中“扒窃”的司法实践认定[J];中国检察官;2011年14期
4 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J];法学研究;2000年01期
5 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J];法学研究;2000年02期
6 储槐植,张永红;善待社会危害性观念——从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说起[J];法学研究;2002年03期
7 陈兴良;;犯罪范围的合理定义[J];法学研究;2008年03期
8 王莹;;情节犯之情节的犯罪论体系性定位[J];法学研究;2012年03期
9 储槐植;;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J];法学研究;1988年02期
10 梁根林;;责任主义原则及其例外——立足于客观处罚条件的考察[J];清华法学;200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丽平 本报见习记者 李吉斌;[N];法制日报;2011年
2 中国政法大学 李慧;[N];检察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江溯;;关于单一正犯体系的若干辩驳[J];当代法学;2011年05期
2 倪文;;我国刑事司法中关于形式主义的反思——关于曹天案的法律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3 于改之;贾配龙;;美国反恐立法评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4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曲新久 邓超;假冒学生乞讨不具有刑罚可罚性[N];检察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小军;行为人无价值探究[D];湘潭大学;2008年
2 王吉龙;“多次行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95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295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