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可能性视角下责任阶层的本质定位
[Abstract]:There is a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some basic issue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orient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responsible stratum, such a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responsible stratum, the repeated evaluation of the subjective elements in the responsible class and the illegal stratum, and how to coordinate the subjective elements. This directly leads to the difficulty of establish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riminal law on the basis of scienc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xertion of the function of responsible class. The possibility of prevention constitutes the essence of the responsible class. The possibility of prevention is embodied in the form of crime, the ability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xpectation in criminal law. The penalty has no practical effect, although it has effect, but its application is too strict, it does not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prevention. By positioning the nature of the responsible stratum as the possibility of prevention, we can make the theory of crime and the theory of punishment no longer irrelevant, and realiz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can make the responsible stratum and the illegal stratum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possible class of prevention can better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inal law and other branches of law, and avoid the estrangement between criminal law and civil law, administrative law and other legal departments.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分类号】:D9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克昌;刑事责任的若干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明;;论刑事和解的客体[J];比较法研究;2010年05期
2 高永明;;刑事责任地位比较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岳臣忠;论剥夺政治权利[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4 蔡荣桥;;刑事责任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法学;2007年01期
5 石磊;;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实体法根据[J];法商研究;2006年05期
6 王良顺;;论量刑根据──兼及刑法第61条的立法完善[J];法学家;2009年05期
7 刘桂;;论刑事责任的若干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7年07期
8 冯振强;;冤假错案中的刑事责任[J];法制与社会;2008年28期
9 宋生辉;;侵犯注册商标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罪数形态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4年05期
10 赵拓;;三“人”鼎立——以人性、人道、人权构建理想刑法[J];法制与社会;201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孙光骏;;关于刑事和解的几个法律问题[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麻锐;经济犯罪法律责任论纲[D];吉林大学;2008年
3 怯帅卫;定罪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王联合;量型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王彦强(王强);犯罪成立罪量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6 朱兴;刑事归责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刘邦明;罪刑相适应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8 肖洁;受贿犯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黄渝景;犯罪实行行为论[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黄宇;关系刑法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孝菊;老年人犯罪刑事立法与司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孟佐;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胡庆波;论刑事责任必定性的实现[D];苏州大学;2011年
4 马梓山;刑事责任基本问题论[D];苏州大学;2003年
5 王太宁;犯罪构成模式论要[D];吉林大学;2004年
6 姚忠仁;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D];武汉大学;2004年
7 张倩;刑事责任视野下我国刑事立法论纲[D];吉林大学;2007年
8 马纪磊;论受贿罪的刑事责任[D];郑州大学;2007年
9 雪英;我国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刑事立法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满人源;论罪刑均衡观[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家林;;犯罪论体系之演变[J];刑法论丛;2009年03期
2 郭莉;;犯罪论体系方法论比较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3 杨志国;;德国犯罪论体系演变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背景[J];政治与法律;2010年07期
4 塔娜;;论刑事诉讼视野下的犯罪论体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5期
5 唐旭;;简析两大法系犯罪论体系的基本内容[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19期
6 张明楷;犯罪论体系的思考[J];政法论坛;2003年06期
7 郑军男,齐玉祥;德日犯罪论体系思维模式探究[J];当代法学;2004年02期
8 黄伟明;理论比较中的“平台”意识构建——犯罪论体系的可比性探讨[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陈劲阳;新康德主义与新古典犯罪论体系[J];当代法学;2004年06期
10 贾济东;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及其机能述评[J];理论月刊;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兴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具有方法论意义[N];检察日报;2014年
2 林燕;犯罪论体系:阶层化改造或成趋势[N];检察日报;2009年
3 华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吴情树;正反统一:构建犯罪论体系的主导思维[N];检察日报;2012年
4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 杨志国;犯罪成立理论需要哲学视角[N];检察日报;2010年
5 潘玮;“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实践意义[N];江苏法制报;2010年
6 华侨大学法学院 吴情树;“我们”的法学从何处来[N];检察日报;2009年
7 北京大学法学院 王华伟;打破犯罪论与刑罚论的藩篱[N];检察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充;犯罪论体系本质论纲[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李海峰;犯罪论体系的司法应用[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陈劲阳;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思想根基追问[D];吉林大学;2006年
4 丁芝华;刑法中的不法原理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刑法教义学视角下的犯罪论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饶t,
本文编号:2305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305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