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被害人样态刑法地位之证成——以中国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为切入点

发布时间:2018-11-03 19:55
【摘要】:在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下,四要件与阻却事由是并列关系,由于但书的存在,犯罪成立甚至需要进行3次评价,加之四要件只是符合与否的判断而没有程度的考量,导致被害人过错、被害人同意、被害人特殊状况等被害人样态被散布于四要件、阻却事由、但书、酌定量刑情节中讨论,无法统一在四要件体系中找到其应有的地位,其影响刑法评价的根据变得扑朔迷离。实际上,如果对四要件体系的内涵做实质性和扩张性解释,把违法阻却事由、社会关系破坏程度、主观恶性大小等内容涵摄于客观方面、客体、主观方面,那么被害人样态在犯罪构成体系中就拥有相应的地位,其影响刑法评价也就有了统一的根据。
[Abstract]:Und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rime constitution theory, the four elements and the reasons of obstruction are juxtaposed.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provis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rime even needs to be evaluated three times. As a result of the fault of the victim, the consent of the victim, the special situation of the victim, and so on, the victim's appearance is scattered in the four elements, which prevents the cause. However, the discussion in the discretion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sentencing can not be unified in the system of the four elements to find its due position. The basis of its influence on the evaluation of criminal law becomes confusing. In fact, if we make a substantive and expans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our-element system and include the contents of the illegal obstruction, the degree of social relations destruction, the size of the subjective malignancy, and so on, in the objective, the object, and the subjective aspects, Then the victim's behavior has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in the crime constitution system, and its influence criminal law evaluation also has the unified basis.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刑法适用公众参与机制研究”(13BFX057)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留守儿童犯罪被害预防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2016-GX-033) 重庆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乡土社会‘越轨共同体’行为防控路径之实证研究”(CYB16082) 受西南政法大学及法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特殊群体权利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创新团队”资助
【分类号】:D9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彭文华;;犯罪客体:曲解、质疑与理性解读——兼论正当事由的体系性定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2 屈学武;;中国刑法上的罪量要素存废评析[J];政治与法律;2013年01期

3 凌萍萍;;立体犯罪构成下的被害人承诺理论——刑法效力视角的探讨[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蒋鹏飞;;作为辩护理由的被害人过错: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认定标准[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08期

5 高铭暄;;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暨对中国刑法学体系的坚持[J];中国法学;2009年02期

6 车浩;;论被害人同意的体系性地位——一个中国语境下的“德国问题”[J];中国法学;2008年04期

7 张亚军;;被害人承诺新论[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4期

8 周光权;犯罪构成理论与价值评价的关系[J];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03期

9 霍建中,韩文成;论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关系[J];河北法学;199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天鸣;李金明;;“互联网+”时代中的刑事需罚性判断——以被害人教义学为视角[J];政治与法律;2017年10期

2 刘艳红;;入出罪走向出罪:刑法犯罪概念的功能转换[J];政法论坛;2017年05期

3 李倩;;“中断医疗型”安乐死在德国的刑法教义学考察[J];北方法学;2017年05期

4 车浩;;体系化与功能主义:当代阶层犯罪理论的两个实践优势[J];清华法学;2017年05期

5 佘杰新;;被害人样态刑法地位之证成——以中国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为切入点[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6 付传军;;被害人承诺的体系定位之再思考[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7 王有粮;;民国县域刑事审判的“模糊”面相:从事实与规则说起[J];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04期

8 杨兴培;;“三阶层模式”工具效用局限性的反思与批评[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7年04期

9 蔡桂生;;医疗刑法中的假设被害人承诺[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10 龚凡霞;;犯罪论体系的四要件与三阶层理论之争[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文华;;犯罪构成:从二元论体系到一元论体系——以事实和价值关系论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06期

2 李小华;;从刑法的谦抑性和效益、公正价值看醉驾入罪[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3 陈兴良;;犯罪客体的去魅——一个学术史的考察[J];政治与法律;2009年12期

4 周详;齐文远;;犯罪客体研究的实证化思路——以传播淫秽物品罪的客体界定为例[J];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5 车浩;;复数法益下的被害人同意——“优势法益说”之提倡[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05期

6 车浩;;论被害人同意的体系性地位——一个中国语境下的“德国问题”[J];中国法学;2008年04期

7 袁彬;;罪过的心理学分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03期

8 张磊;刘慧;;浅议我国犯罪概念中“但书”之“退位”[J];法制与社会;2008年12期

9 王新清;袁小刚;;论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过错[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02期

10 齐文远;魏汉涛;;论被害人过错影响定罪量刑的根据[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冠楠;;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再反思[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毛冠楠;;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模式选择[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关振海;;犯罪构成体系的比较与反思[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关振海;;论中国犯罪构成体系的重构——以刑事一体化为视角[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汤琪;;论我国犯罪构成体系无需改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5期

6 聂昭伟;;论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定罪机能的回归——以完善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为路径[J];清华法学;2006年01期

7 黎宏;;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J];法学研究;2006年01期

8 刘晖;刘霞;;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体系之重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喻玫;徐大勇;;司法层面犯罪构成体系的构建[J];法律适用;2007年03期

10 田治勇;;犯罪构成体系论——以人权保护为视角[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勇;;比较视野下的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冠楠;论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之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磊;论我国犯罪构成体系的完善[D];山东大学;2009年

2 孙兆云;犯罪构成体系的比较与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景年红;犯罪构成体系论[D];山东大学;2005年

4 胡蓉花;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之缺陷与重构[D];湘潭大学;2005年

5 杨建;犯罪构成体系的理性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关振海;犯罪构成体系的新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田梅;犯罪构成体系的程序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于玲娟;犯罪阻却事由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汪飞;我国犯罪构成体系“出罪机制”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 黄艳玲;客观处罚条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08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308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8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