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无价值论与主观违法要素
[Abstract]:At the tim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rime, whether to evaluate the behavior and its results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subjective elements such as intention, motive and purpose of the act. This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key opposites between behavioral and resultant axiology. Some of them deny the subjective illegal elements completely, but they just can't protect the benefits effectively. Some of them admit the subjective illegal elements without exception, but they are bound to fall into a methodological dilemma. The theory of behavior without value admits the subjective illegal elements, and claims that excluding subjective illegal elements will lead to the indefinit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which can not express the scope of punishment to the national, nor can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crime; the degree of illegality of intentional crime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negligent crime; The purpose crime stipulated in the criminal law i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subjective factor influencing the illegality, and the handl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cases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China also takes into account the subjective illegal elements. From the logic of dualism, crime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act that violates the norms of behavior and causes the infringement of legal interests. The behavior prohibited by the criminal law requires the perpetrator to have intention or purpos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influence the violation of law. By acknowledging the subjective illegal elements, we can solve the "gyrotron flying saucer" phenomenon in the hypothetical defense,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keep the concept of illegal violation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unlawful aggression in legitimate defens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松宫孝明;张晓宁;;“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的意义对比[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2 刘艳红;;主观要素在阶层犯罪论体系的位阶[J];法学;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发民;徐光华;;罪刑法定视野下的禁止类推之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2 张训;;打开刑法之门——评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的学术情怀[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赵运锋;;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的影响及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4 何承斌;共同犯罪与身份问题的比较研究——以贪污犯为线索评析我国共同犯罪与身份问题立法[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何承斌;;试论人权的刑法保障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高仕银;;罪刑法定明确性原则的本土化进路——以域外明确性判断标准考察为基础的展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李颖红;保安处分与劳动教养制度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周世虹;;现代刑法对古代刑法自首制度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贾健;;法益还是规范:见危不助究竟侵害了什么?——以德国刑法典323条c为基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望原;邹兵;;试论民事赔偿对不起诉的影响和具体适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孙日华;;警察如何解释?——从“邓玉娇案”引发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姚兵;;德国犯罪论体系中目的犯沿革考评[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苏明月;;不同平台上的不同“犯罪”——刑法中的、刑法学上的、犯罪学上的犯罪概念辨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秀玲;;社会弱势群体的弱势——犯罪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游伟;谢锡美;;法治视野下的“严打”刑事政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靳高风;;刑事学的学科构建刍议——关于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的建设问题[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8 王牧;;论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9 于跃江;;和谐社会的犯罪理念[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10 高艳东;;现代刑法的逻辑起点:社会应接受罪犯和容耐犯罪[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青;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黎宏;;判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时不应考虑主观要素[J];法商研究;2006年01期
2 张明楷;;论偶然防卫[J];清华法学;2012年01期
3 山口厚;金光旭;;日本刑法学中的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J];中外法学;2008年04期
4 张明楷;;以违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J];现代法学;2009年06期
5 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6 张明楷;;行为无价值论的疑问——兼与周光权教授商榷[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智兴;对不法侵害和人为危险的避险构成初探[J];当代法学;2001年02期
2 原淑翠;;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界定[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年02期
3 夏菲菲;黄威;;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主客观问题研究[J];新学术;2007年02期
4 李蔚涛;;略论事先设置防卫的定性[J];人大建设;2006年04期
5 郝如建;;论财产防卫[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贾成宽;;论正当防卫制度中的不法侵害[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06期
7 杨新培;;率先实施不法侵害的人也有正当防卫权利[J];现代法学;1985年04期
8 李晓英;谈不法侵害及无限防卫权的适用范围[J];行政与法;2000年04期
9 张理恒;;析刑法中“自招的不法侵害”——以正当防卫制度为限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10 熊向东,吴金锁;对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几点思考[J];政法学刊;199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经志;如何认定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N];江苏法制报;2006年
2 张秋林 本报记者 马建刚;该住手时就住手[N];丹东日报;2009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张慧;浅议预先在室内设置防范措施的刑法性质[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案例编写人 福建省漳浦县人民法院 林振通;正当防卫行为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赵秉志 肖中华;防卫的必要限度[N];检察日报;2001年
6 ;联防队员巡逻遭袭反击致人死亡[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郑菊;面对恶行 如何提高自救意识[N];江苏经济报;2013年
8 黎晓方;如何理解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N];检察日报;2005年
9 闭祖兴;老汉酒后行不轨老妪防卫不担责[N];法治快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梁东江 通讯员 曾江恒;前妻闲聊前夫吃醋 大打出手伤人领刑[N];法治快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国宾;正当防卫疑难问题论要[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理恒;刑法中“不法侵害”之争点述评[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王刚;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郭璐;论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行为的认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唐进;假想防卫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毛悦;寻求不法侵害行为与防卫行为之间的平衡[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周岸奇;论正当防卫制度中的“不法侵害”[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7 谭华良;论假想防卫的构成要件及其刑事责任[D];辽宁大学;2014年
8 沈延杰;邓玉娇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9 魏庆锋;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姜宇鹏;正当防卫中的逆防卫论纲[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92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39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