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论大数据背景下隐私权的刑法保护

发布时间:2018-12-26 09:28
【摘要】:伴随犯罪对计算机网络的利用,个人在强大的信息社会中安全感日渐缺乏。对于互联网信息时代个人隐私利益的保护,并非从单纯作为载体的"计算机"或者作为本质的"个人信息"进行规制就可以实现,应当从其法益的特殊性予以考虑。虽然刑法经历了《刑法修正案(七)》以及《刑法修正案(九)》的两次调整,但对于大数据所带来的信息化背景,刑法对个人信息犯罪的保护范围仍然处于一个较为狭窄的范畴,尤其在当前日益泛滥的情色报复中,被无辜散布私照于网络的受害人,刑法并没有有效且直接的保护方式。考虑到网络时代隐私侵犯的特殊性,其危害方式与危害程度已经超越了传统刑法所能保护的范围,基于隐私权保护的需要,对个人的保护法益有必要从生命、财产拓展到数据。宏观上认可网络世界个人从现实到虚拟的延伸,承认从物理自我所延伸出的"数据自我"的保护,以此建立完整的刑法保护体系。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riminal use of computer networks, individuals in the powerful information society sense of security is increasingly scarce.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privacy interests i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age can not be regulated simply by "computer" as a carrier or as an essential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legal interests. Although the Criminal Law has undergone two adjustments,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7)" and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9)", but for the information background brought by big data, The scope of criminal law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 crime is still in a narrow scope,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rampant sexual revenge, innocent spread of private photos of the network victims, criminal law has no effective and direct way of protection. Consider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privacy infringement in the network age, its harm way and degree have already exceeded the scope that traditional criminal law can protect. Based on the need of privacy prote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tend the protection benefits of personal protection from life and property to data. The macroscopic recognition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network world from reality to fictitiou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data ego" extended from physical self, so as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criminal law protec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基金】:司法部2014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14SFB20017)“大数据时代用户数据利益的刑法保护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乾宝;试论隐私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冯广森;应当尽快填补对隐私权保护的法律“空白”[J];学习论坛;2001年01期

3 李凤莲;刍议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保护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高超;浅谈隐私权[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曾庆洪,邹兵;关于隐私权有关问题的探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赵勇 ,罗岳林;隐私权的宪法保护[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7 罗丽华,周静;论高校学生隐私权及其保护[J];理论月刊;2002年03期

8 王晶;试论网络空间隐私权的侵权与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李建群,陈金平;论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S1期

10 胡林龙;关于隐私权的理论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盛达;;隐私权保护法制需要借鉴何种理论模式?[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黄晓红;;论公共文明建设——以知情权和隐私权的伦理冲突及应对为例[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刘永;;隐私权是什么?[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崔雪丽;;隐私权与相关权利的冲突及其解决[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高文英;;从公安资讯收集谈公民资讯隐私权的保护[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曹海荣;;论读者隐私权的保护[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林敏;;政府信息公开中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与协调原则[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红蔚;闵雅莲;;关于病人隐私权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索[A];全国中医、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杨蓉;;基本权利体系模型假设——以“隐私权”为范例[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邓飞;李某某案再看 隐私权保护不成体系[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2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张颂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 张越;从英小王子再谈隐私权保护[N];法制日报;2013年

3 于立刚;论自愿型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N];天津政法报;2013年

4 东莞执业律师 邓杰;隐私权保护缺陷当由法律来弥补[N];东莞日报;2013年

5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张颂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 张越;网络环境下公众人物隐私权司法保护的原则[N];人民法院报;2013年

6 烟台大学法学院 孟晶晶;差别保护名人隐私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张靖;法律怎样保护消费者隐私权[N];北京日报;2003年

8 刘武俊;被法律冷落的隐私权[N];法制日报;2002年

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 朱巍;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N];人民法院报;2008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作翔;隐私权:宪法视野的考察[N];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徐亮;论隐私权[D];武汉大学;2005年

2 可欣;论隐私权[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莉;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向燕;搜查与隐私权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王秀哲;隐私权的宪法保护[D];苏州大学;2005年

6 张春霞;限制与保护:刑事诉讼中的隐私权[D];四川大学;2005年

7 石睿;空间隐私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纪建文;知情权论[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佳欣;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D];西北大学;2009年

2 黄敏华;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闫敏;隐私权的宪法限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陈智富;共同隐私权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徐艳艳;论美国隐私权宪法保护及其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6 程海军;公众人物隐私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王若嘉;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张婧;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鸣;论公众人物隐私权[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陈丽丽;隐私权的一般理论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91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391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8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