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中国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司法处遇制度的完善

发布时间:2019-01-25 20:54
【摘要】: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处遇范围不清且界限不明,司法实践中大部分未成年人罪错行为采用的是非司法性处遇方法,收效甚微。这些问题主要是源于中国尚未建立独立的未成年人司法,未成年人司法理念和实践仍难以摆脱成年人刑事司法模式的控制和影响。刑事责任年龄是否降低之争出现的根源之一,是目前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后并无其他有效的干预措施。支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希望通过刑罚予以规制,但只要存在刑事责任年龄这一概念,便一直存在触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后不予处罚的人。预防和惩治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佳之道并非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而是构建和完善有效的干预机制。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司法处遇制度的建构和完善,应当提升司法处遇制度主体的专业性,赋予其"先议权",厘清司法处遇制度的对象,重构个别化的司法处遇方案。
[Abstract]:The rang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not clear and the limits are not clear. In judicial practice, most of juvenile misdemeanors use non-judicial approach, with little effect. These problems are mainly due to the fact that China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an independent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and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re still difficult to shake off the control and influence of the adult criminal justice model. One of the root causes of the debate on whether the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lowered is that there are no other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after people who have not reached the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have carried out serious social harmfulness. Those who support lowering the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want to be regulated by punishment, but as long as the concept of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exists, there will always be people who have violated the prohibited acts of the Criminal Law and have not been punished. The best way to prevent and punish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not to reduce the age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but to construct and perfect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n the basis of overseas experience, the construc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judicial treatment syste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China should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nature of the subject of the judicial treatment system, endow it with the right to discuss first, and clarify the object of the judicial treatment system. Reconstructing the individualized judicial pla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基金】:2015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委托项目“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改革专题研究”(项目号:24010002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艳;刑事责任年龄弹性规定之我见[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0年02期

2 孙燕,董曼;试述刑事责任年龄的历史演变[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邢孝平;刑法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划分探析——兼谈97《刑法》第17条[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03期

4 熊立荣,郭慧英;我国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之反思[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06期

5 ;如何理解“刑事责任年龄”[J];新疆人大(汉文);2004年05期

6 赵幼鸣;;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之反思与重构[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雪英;;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概念的反思与重构[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8 吴家林;;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周炳宇;;别再让“年龄”成为“过错”的理由——试述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弹性实施[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余飞;;刑事责任年龄上限问题刍议[J];社科纵横;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晋繁;王琳;;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之研究[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飞;;未成年人犯罪的遏制——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可行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陕西益能达律师事务所 王东;刑事责任年龄[N];延安日报;2005年

2 王琳;刑事责任年龄是否该调整了[N];海南日报;2006年

3 李克杰;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之我见[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

4 刘吉涛(山东 济南);应适当调整最低刑事责任年龄[N];中华新闻报;2005年

5 王琳;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现实的需要[N];中国保险报;2006年

6 国渊;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行吗?[N];厦门日报;2006年

7 王威;刑事责任年龄“上限”不宜空白[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8 重庆市大足县人民检察院 罗洪亮;立法不应规定刑事责任年龄的上限[N];检察日报;2010年

9 后新春;刑事责任年龄证据认定浅议[N];江苏经济报;2011年

10 华南征;如何认定刑事责任年龄[N];江苏经济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萍;论我国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王文君;刑事责任年龄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熊立荣;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李静;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李环;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立法建议[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金磊;试论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方颖;论刑事责任年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育霆;老年人刑事责任年龄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9 张一超;论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及其完善[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张方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15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415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f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