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无限防卫权的适用——以对“暴力”的教义学解读为切入

发布时间:2019-04-03 07:19
【摘要】: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是对该条第1款、第2款的进一步提示性阐明。认定"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关键是看暴力程度。暴力是直接针对人身实施的有形力量的打击,暴力犯罪后的逃跑行为不属于暴力。"暴力可能造成的结果"的基本认定标准,应为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下一层级的一般损害结果。对于暴力可能造成的损害结果,原则上应当站在一般人的立场考量,特殊情形下站在防卫人的立场判断。评价暴力时应当考虑暴力侵犯的法益和暴力实施的紧迫情形等特殊情境。"行凶"有其立法必要性,是指故意重伤行为,与是否使用凶器、器械等无关。实施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犯罪需要审查暴力程度。
[Abstract]:Article 20, paragraph 3, of our Criminal Code is further indicative of paragraph 1 and paragraph 2 of this article. The key to determining a violent crime that seriously endangers personal safety is the degree of violence. Violence is a physical force directly directed against the person, and escape after a violent crime is not a form of violence. " The basic criteria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ossible outcome of violence shall be the lower level of the general injury result of the death of the unlawful infringer. In principle, the result of damage caused by violence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ordinary people, and in special cases, it should be judge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defenders. In evaluating violence, special situations such as the legal benefits of violence violations and the urgent circumstances in which violence is carried ou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murder" has its legislative necessity and refers to the act of intentional serious injury,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use of murder weapons, instruments, etc. Committing killings, robberies, rapes, and kidnappings requires a review of the level of violence.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罪量视野下的犯罪论体系诸问题之困境与出路”(项目批准号:11YJC8200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秉志,刘志伟;正当防卫理论若干争议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刘艳红;刑法第20条第3款“行凶”一词的理论考察[J];法学评论;2000年06期

3 劳东燕;;正当防卫制度的背后[J];清华法学;2006年01期

4 赵秉志,田宏杰;特殊防卫权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06期

5 彭文华;;罪量视野下犯罪论相关理论问题辨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林亚刚;暴力犯罪的内涵与外延[J];现代法学;2001年06期

7 王作富,阮方民;关于新刑法中特别防卫权规定的研究[J];中国法学;199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黄云波;;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兼谈犯罪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3 韩轶;;论刑罚目的与量刑原则[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陆诗忠;;对我国“犯罪既遂标准说”的反思——“犯罪对象侵害说”之倡导[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刘大元;挪用公款罪共犯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郭超;;关于结果犯未遂形态的几个问题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唐世月,贺志军;中、德污染环境犯罪的若干问题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李凌;;结合犯替代包容犯与转化犯的立法可能性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王洪龙;;试论刑法中正当业务行为的类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礼华;;死刑问题探讨[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郭云忠;;检察权谦抑性的法理基础[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党惠娟;;试论环境犯罪客体的界定及刑法规范的相关完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郭俊峰;;以社会危害结果判定危险物品肇事罪与非法制造爆炸物罪的定性[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5 李欣;;网络犯罪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6 刘松;;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犯罪对象研究[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7 张文;杜宇;;自然犯、法定犯分类的理论反思——以正当性为基点的展开[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8 黄华生;;刑罚轻缓化的犯罪学根据[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9 莫洪宪;彭文华;;犯罪特性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性犯罪为例谈犯罪学研究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张笑英;宋建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姜文秀;美国“囚犯战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张彩红;竞技体育犯罪法律治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军;监督管理过失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彭慧玲;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余家恺;组织犯的诠释基础与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谢丽莉;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曹俊华;犯罪数额累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仇晓静;数罪并罚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孙凌凤;酌定量刑情节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基华;论罪刑法定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实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国云;对传统犯罪既遂定义的异议[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2 段立文;对我国传统正当防卫观的反思——兼谈新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的修改完善[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3 陈兴良;犯罪构成:法与理之间的对应与紧张关系[J];法商研究;2003年03期

4 黄明儒,吕宗慧;论我国新刑法中的无限防卫权[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5 利子平;;防卫过当罪过形式探讨[J];法学评论;1984年02期

6 卢勤忠;无限防卫权与刑事立法思想的误区[J];法学评论;1998年04期

7 彭文华;;德、日犯罪构成论体系与我国刑法规范的内在冲突[J];法学;2010年05期

8 范忠信;刑法典应力求垂范久远——论修订后的《刑法》的局限与缺陷[J];法学;1997年10期

9 陈兴良;论无过当之防卫[J];法学;1998年06期

10 司钦山,丁葛云;试论无限防卫权[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冰;;警察防卫权之思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国飞;;对特别防卫权的理性思考[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11期

3 周U喓,

本文编号:2453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453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f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