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犯研究
本文关键词:目的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之目的属于犯罪构成中主观方面的内容,是犯罪成立的条件之一,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学界对于我国刑法中该目的含义的界定、非法定目的犯中该目的地位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且我国长期以来刑法学者对于目的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犯罪目的概括、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之间的相互关系、犯罪目的范围等方面,对于犯罪目的与犯罪故意关系,与犯罪构成的内在联系及理论与实践价值等方面论述较少。本文从法益、犯罪目的功能的角度为出发点和方法论探讨了目的犯之概念,目的犯之特定目的属性及本质,我国目的犯具体的停止形态、罪数形态及共犯形态并试图对于我国刑法中非法定目的犯中犯罪目的做出合理的阐述。 本文全文除引言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讨论了国内外目的犯研究的由来及目的犯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认为虽然目的犯研究随着构成要件理论发展而逐步成熟,但无需陷于德日构成要件理论的泥沼只要明确目的犯的特殊之处在于特定目的是犯罪成立条件即可。 第二章分析了在我国国情下目的犯研究应当遵循的方法论及立足的出发点,本文认为目的犯的研究应当以我国刑法目的和目的犯基本功能为出发点和方法论厘清目的犯理论、具体分析目的犯中的各种问题。 第三章在上述的目的犯研究的方法论及出发点为原则的指导下探讨了目的犯的基本概念,目的犯之特定目的属性与本质,认为目的犯是刑法明文规定或可推导出的以行为人特定目的为犯罪成立必要条件的犯罪形态。 第四章探讨了国内外对于目的犯的分类,认为结合于目的犯欲解决的核心问题应当大致将目的犯分为法定与非法定的目的犯,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释非法定目的犯中特定目的的存在问题。 第五章将我国刑法总则关于犯罪特殊形态、罪数形态及共犯形态的总体规定与目的犯的特殊性相结合,分析了目的犯特殊形态、罪数形态和共犯形态。 第六章对我国刑法中的法定及非法定目的犯进行了梳理,提出应在刑法目的及特定目的功能指导下对非法定目的犯进行合理解释。
【关键词】:目的犯 目的 主观超过要素 构成要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4-8
- 引言8-9
- 第一章 目的犯理论的由来与目的犯研究的核心问题9-12
- 第一节 目的犯理论的由来9-11
- 第二节 目的犯研究的核心问题11-12
- 第二章 目的犯研究的方法论和出发点12-15
- 第一节 刑法目的12
- 第二节 目的犯之目的的功能12-13
- 第三节 小结13-15
- 第三章 目的犯的基本理论15-25
- 第一节 目的犯的概念15-19
- 一、目的犯概念的争议15-16
- 二、本文观点16-19
- 第二节 目的犯之目的属性19-22
- 一、目的犯之目的属性的争议19-20
- 二、德国目的犯分类的启示20-21
- 三、本文观点21-22
- 第三节 目的犯之目的本质22-25
- 一、目的犯之目的本质的争议22-23
- 二、本文观点23-25
- 第四章 目的犯的分类25-29
- 第一节 几种主要的目的犯分类25-27
- 一、断绝的结果犯与短缩的二行为犯25-26
- 二、真正目的犯与不真正目的犯26
- 三、法定目的犯与非法定目的犯26-27
- 第二节 本文观点27-29
- 第五章 目的犯的犯罪形态29-34
- 第一节 目的犯的特殊形态29-30
- 第二节 目的犯的罪数形态30-32
- 第三节 目的犯的共犯形态32-34
- 第六章 我国目的犯立法及评析34-38
- 第一节 法条梳理34-35
- 一、法定目的犯34-35
- 二、推定目的犯35
- 三、空白目的犯35
- 第二节 解决方法35-38
- 结论38-39
- 参考文献39-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侃;;浅议恐怖主义的犯罪目的[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赵侃;;浅议恐怖主义的犯罪目的[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3 陈茹英;;犯罪目的不明确能否成立犯罪预备 以彭某等人抢劫案为视角[J];中国检察官;2011年14期
4 彭新林;;论犯罪手段与死刑的限制适用[J];政治与法律;2011年06期
5 黎宏;;论渎职罪中的两个问题[J];中国检察官;2011年11期
6 肖凝;;盗窃破坏铁路设施行为的定性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7 沈广平;赵加文;;是规避罪责还是诬告陷害——主观违法要素在个案评价的作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8 曲华林;辛亮;;艾滋病患者故意犯罪浅析[J];人大建设;2011年06期
9 李永升;;间接故意的共同犯罪探究[J];法治研究;2011年07期
10 高晓峰;;论随意殴打型寻衅滋事与故意伤害之区别[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成;;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实证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丽;高晓莹;;论假冒注册商标罪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界限[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3 徐裕;胡伟明;;犯罪构成与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A];中国法医学会第三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谭志君;;无限欲望与有限满足——关于犯罪原因的哲学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袁瑛;张远萍;;试论犯罪隐语的功能效用[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6 张天虹;;合同诈骗罪之独立价值和“非法占有目的”的初步研究[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梅传强;;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庞建兵;;金融系统计算机财产犯罪特点、方式及检查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9 刘根娣;;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界定及刑事责任的认定[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10 丛梅;;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社区犯罪防控的重点人群[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衡伟;判断强奸还是猥亵妇女要看犯罪目的而非动机[N];检察日报;2005年
2 王超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N];人民公安报;2005年
3 宣东;信用证诈骗罪犯罪目的初探[N];人民法院报;2001年
4 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人民法院报社 张华邋唐亚南;委托他人伪造居民身份证如何定性[N];检察日报;2008年
5 陈波;间接故意能否构成诈骗犯罪?[N];江苏法制报;2005年
6 张铃;试析如何解决共犯的错误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2年
7 阮凤权;浅谈受贿罪目的与动机的关系[N];江苏法制报;2008年
8 关建华;逮捕条件中的“犯罪事实”是否包含犯罪目的[N];检察日报;2007年
9 康瑛;虚开发票犯罪应有特定目的[N];检察日报;2005年
10 周彤;私藏枪支伤人该定何罪[N];西部法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建清;犯罪动机与人格[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张维;寻衅滋事罪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4 邵小平;著作权刑事保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杨庆堂;非法经营罪立法及司法适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6 罗高鹏;中国东北三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月燕;论目的犯目的的确定[D];山东大学;2010年
2 吴允锋;目的犯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3 裴冀鹏;目的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闫华伟;犯罪目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黄婷;目的犯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马玲霞;目的犯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7 郭竹梅;目的犯探析[D];吉林大学;2004年
8 陈怀世;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之关系辨析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邓克珠;目的犯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李永军;论非法占有目的[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目的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77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