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法中网络传播行为认定的若干问题
本文关键词:论刑法中网络传播行为认定的若干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工作、生活工具,随着先进互联网技术的持续、飞速发展,网络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深入参与到现代化的商业模式中,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应运而生。然而网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为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将对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总有人出于对私益的追逐而滥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近日,“快播案”的爆发,刑法学界的各家学者、司法实务界的法律工作人员甚至普通民众纷纷发表对于此案的看法,行为人“技术本身并不可耻”的言论更是引发了学界对于“中立技术”行为性质的大规模探讨,而在此案之前实务界也曾出现相似的“深度链接”行为,同样一度引发学者的争议并延续至今。本文第一章拟对“传播”和“网络传播”、民法中的“网络传播”和刑法中的“网络传播”概念作出界定,得出刑法中网络传播的三大基本特征。第二章提出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基于P2P技术的播放软件”和“深度链接”行为的性质认定难点,以本文第一章刑法中网络传播三大基本特征为界定行为性质的基础,正面对此类行为的网络传播性质进行肯定,在肯定其行为性质的前提下,对行为人主观状态是否属于“明知”或“应知”进行认定,同时,提出此类行为是否应当受到刑法的制约应当紧紧围绕个罪的犯罪构成展开,在主客观相一致的基础上,应当充分考量个罪“量”的要求,从而判定其是否应当受到刑法的规制;反面对语义学上的“传播行为”、“帮助行为”、刑法中的“帮助行为”和“帮助犯”的概念进行区分,讨论此类行为是否符合刑法中的“帮助行为”的实质并判别其是否适用“帮助犯”理论,同时对于“中立行为帮助行为理论”适用的可能性进行探讨。通过正反面相结合对“基于P2P技术的播放软件”和“深度链接”行为的刑法评价进行全面考量,以期解决刑事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的认定难题。第三章从网络传播技术创新保护和刑法规制的关系考量,提出应当坚持以鼓励和保护技术创新与刑法规制的价值平衡为导向,刑法对于以提供先进传播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型网络传播行为应当适度考虑到技术创新的保护和鼓励,但同时也应当坚持对于落入犯罪圈的行为依法规制,不能将技术创新作为行为人逃避刑法制裁的借口,应当让法律的归法律,技术的归技术。
【关键词】:网络传播 P2P技术 深度链接 刑法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引言9-12
- 一、选题背景9
- 二、研究现状简述9
- 三、试图解决的问题9-10
- 四、文章结构10-12
- 第一章 刑法中网络传播概述12-23
- 第一节 传播与网络传播12-15
- 一、词源学中的“传播”与“网络传播”12-13
- 二、传播学中的“传播”与“网络传播”13-15
- 第二节 网络传播的刑法学概念15-19
- 一、网络传播的民、刑概念关系15-17
- 二、刑法中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17-19
- 第三节 刑法中网络传播的内容19-23
- 一、对物品的传播19-21
- 二、计算机破坏性程序21-22
- 三、对信息的传播22-23
- 第二章 两种典型网络传播行为的刑法认定23-42
- 第一节 基于P2P技术的播放软件23-34
- 一、技术概览与典型案例23-25
- 二、刑法认定25-29
- 三、相关理论适用障碍29-34
- 第二节 深度链接34-42
- 一、技术概览34-35
- 二、观点争议35-38
- 三、笔者观点38-42
- 第三章 网络传播技术发展与刑法规制的平衡42-48
- 第一节 刑法规制应保持克制42-44
- 一、技术发展需要自由空间42
- 二、国家政策的支持42-43
- 三、刑法谦抑性的要求43-44
- 第二节 刑法适用的必要性44-48
- 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44
- 二、刑法评价的独立性44-45
- 三、对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45-46
- 四、刑法规制的严格性46-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3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3-54
- 后记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丽青;;“7·23动车事件”中的政府传播行为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年05期
2 王迁;;论“网络传播行为”的界定及其侵权认定[J];信息网络安全;2006年10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赖泽栋;;食品风险认知中的乐观偏差及乐观偏差下的风险信息传播行为与风险规避行为研究[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何长青 查军 薛强 黎明洁;BT传播的版权问题探析[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董建武 作者系陇西县委报道组组长;正确认识和处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N];定西日报;2007年
3 弥勒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刘绍安;浅谈舆论在部门中的地位和作用[N];红河日报;2012年
4 滕乐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文化如何传通:认知心理学角度的解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科赞;复杂动力网络上的同步稳定性与传播行为分析[D];上海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楠;“7·23”动车事故处置中政府传播行为的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晓倩;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客观方面的司法认定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3 单吟;论刑法中网络传播行为认定的若干问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4 吴琼;媒介视角下的个人表达传播行为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李慧超;产品伤害危机背景下消费者网络逆向传播行为机制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思敏;西安市80后同性恋群体的传播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肖颖;环保传播中政府与媒体传播行为“再认识”[D];西北大学;2009年
8 陈远书;环保NGO在我国的环保传播行为及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姚丽丽;基于复杂网络的病毒传播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刑法中网络传播行为认定的若干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85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