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帮助自杀行为非罪化证成

发布时间:2020-11-14 03:32
【摘要】:帮助自杀行为是给已有自杀意图并实施自杀行为的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以器械或精神鼓励的一种帮助行为。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中对于帮助自杀行为的法律定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司法实践中多以故意杀人罪对其定罪量刑;有些学者则主张帮助他人自杀有一定的违法性,但不能按照故意杀人的行为进行处理,应对其单独定罪;另有学者则主张帮助自杀无罪说,本文也支持该观点。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从行为非罪化的理论支撑到对有罪说的反驳,对帮助自杀行为非罪化进行了详细证成。第一章对帮助自杀行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首先只有自杀者认识到并且自愿追求自己的行为导致死亡结果的发生,其导致自己死亡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自杀行为,与法益处分无关的动机错误不影响自杀行为的成立。上述基础上,帮助自杀行为的定义与特征得到进一步界定,主要从被帮助者和帮助者两个角度,被帮助者层面要求是具有自杀意图并实施自杀行为的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帮助自杀者同时也要符合主客观要求,主观上要能认识到被帮助者的自杀意图和自己的行为会对自杀结果起到帮助作用,客观上实施了对自杀结果有助推作用的帮助行为,并且该帮助行为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对自杀结果起到决定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帮助自杀行为非罪化的理论支撑。首先刑法自由主义认为在制定刑法时,要符合自由主义精神,最小限度的限制公民的自由,只有在公民处于非奴役状态下实施侵害他人自由的行为,并且没有其他补救措施时,才能动用刑法处罚,而帮助自杀行为并不是侵害他人自由的行为,不应受到刑法的规制。其次在帮助他人自杀的情形中,自杀者身亡的结果应适用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进行解释,自杀者是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需要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或可能会造成自己死亡的危险,并且对自杀进程具有全面的控制力;自杀者是基于自由意志实施的自杀行为,也是自己的行为强化了危险。并且帮助自杀行为并不能作为先前行为成为帮助者的作为义务来源,因为该行为虽然增加了危险,但并没有使得危险变得紧迫,帮助者对于危险向实害发生没有支配力。最后对帮助自杀行为进行定罪处罚不符合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涵,刑法中没有对帮助自杀行为进行规制,利用刑法处罚该行为损害刑法作为行为规范的可预测性,也容易使得刑法滥用,难以实现司法公正。第三章否定帮助自杀有罪说,主要是对故意杀人罪说、共犯说和独立成罪说的反驳。首先帮助自杀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直接实行犯,不符合故意杀人罪成立的构成要件,帮助自杀行为没有侵害刑法保护的生命法益,客观行为与故意杀人行为存在本质不同,帮助者主观上也不具备杀人的故意。同时自杀者应为完全刑事能力人,也排除了帮助自杀者为故意杀人罪间接正犯的可能性。其次帮助自杀行为也不应该适用共犯理论,支撑共犯说的理论依据有自杀阻却责任说与纯粹惹起说两种,其一对自杀行为不进行处罚的原因是自杀行为不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而不是责任阻却,自杀阻却责任说本身存在缺陷。其二纯粹惹起说也因为忽视共犯只有通过正犯实施的实行行为才能影响犯罪结果的事实,不当的扩大了共犯的处罚范围,这也是不可取的。应采取折中说的观点,否定认定帮助自杀行为为故意杀人罪共犯的做法。最后我国刑法也不应该增加处罚帮助他人自杀犯罪方面的规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帮助自杀行为不具有违法性。以规范违反说为依据认定帮助自杀行为具有违法性的做法忽视了规范违反说本身存在的逻辑漏洞。依据法益侵害说,帮助自杀行为因没有侵害刑法所保护的各方法益而阻却违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D92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价值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帮助自杀行为的界定
    第一节 自杀行为的界定
        一、自杀行为的认定
        二、自杀行为的法律属性
    第二节 帮助自杀行为的特征
        一、被帮助者的自杀意图与身份要求
        二、成为帮助者需要具备的主客观要件
第二章 帮助自杀行为非罪化的理论支撑
    第一节 刑法自由主义
        一、刑法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
        二、帮助自杀行为非罪化符合刑法自由主义
    第二节 被害人自我答责
        一、被害人自我答责的应有之义
        二、帮助自杀行为非罪化符合被害人自我答责
    第三节 罪刑法定原则
        一、罪刑法定的本质要求
        二、帮助自杀行为非罪化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第三章 帮助自杀行为非罪化之肯定
    第一节 帮助自杀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正犯
        一、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直接实行犯
        二、不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第二节 帮助自杀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一、自杀阻却责任说的缺陷
        二、纯粹惹起说的不可取
    第三节 帮助自杀行为不应单独成罪
        一、规范违反说
        二、法益侵害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水源;;自杀行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年11期

2 陈武朝;;自杀行为的干预研究状况及防控建议[J];心理月刊;2018年10期

3 朱虹;杨向东;吴冉;;缓冲与催化:希望在大学生自杀行为中的调节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04期

4 徐玉林;张渊;娄振山;许涛;;自杀行为的生物学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19年06期

5 谢杨;;青少年自杀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公共卫生;2017年03期

6 宁会苗;尧新瑜;;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J];现代教育科学;2017年09期

7 李善峰;陶金钰;;影响我国农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生机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10期

8 陈奕荣;连榕;陈坚;柯玉英;;大学新生抑郁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自杀行为认识的中介作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9 谢灿彬;;让我们紧密相连[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6年10期

10 吴晓琳;;教唆自杀行为的定罪依据新探——对教唆自杀须独立定罪的反驳[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唐芳;大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及其交互网络模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杨林胜;大学生一年随访期内自杀行为及其预测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江源;人际需求损害和正情绪功能对青年人群自杀行为的影响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4 周锐;农村青年自杀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5 唐军华;内隐自杀意念测量及在自杀逃避理论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6 刘金同;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尹红蕾;GABA-谷氨酸系统、糖皮质激素受体相关基因与自杀行为的关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玲玲;帮助自杀行为的定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年

2 任天遥;参与自杀的可罚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8年

3 李长风;论帮助自杀行为的可罚性[D];辽宁大学;2019年

4 顾蕾;帮助自杀行为非罪化证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9年

5 孙梦真;网络教唆自杀行为的刑事责任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6 于鹏鹏;心理痛苦在心理扭力与大学生自杀行为风险关系中的中介作用[D];山东大学;2019年

7 张培;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可罚性探究[D];烟台大学;2019年

8 曾宝尔;大学生自杀行为与风险决策的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年

9 袁璐;医学生自杀行为风险及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10 滕姗;大学生认知灵活性与自杀行为关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3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883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c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