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中国刑法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述评与展望——以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概念解构为切入点

发布时间:2021-01-17 10:14
  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既非此即彼又能共同发展。这一悖论存在的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内核的丰富性、复杂性,导致同样的表述下隐藏着多个层次的内涵,有必要将其明晰化。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概念可从多个维度解构,两者宏观上互斥,微观上共存,而无论哪个层面均不存在二选一的问题。我国刑法发展的现实是既有犯罪化又有非犯罪化;既有罪质上的,又有罪量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整体呈犯罪化趋势。这是社会发展内在需要驱动下的结果,不是刑法发展刻意追求的目标。对具体的犯罪化或非犯罪化举措的合理性评价应以刑法规制的必要性为依托;对一国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整体评价应同时考虑增量和存量。未来我国刑法发展将呈现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并行的趋势,一定时期内仍将主要体现为犯罪化,并应同步推进刑罚的轻缓化。这是法治化以及刑法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文章来源】:政治与法律. 2020,(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概念解构
    (一)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内涵
        1.宏观与微观层面
        2.静态与动态层面
        3.形式与实质层面
    (二)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外延
三、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关系
四、我国刑法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
    (一)我国刑法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实践运作
    (二)我国刑法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刑事“三化”述要[J]. 储槐植.  中国检察官. 2018(01)
[2]转型时期刑法立法的思路与方法[J]. 周光权.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3)
[3]社会治理“过度刑法化”的法哲学批判[J]. 何荣功.  中外法学. 2015(02)
[4]犯罪化和非犯罪化并趋——中国刑法现代化的应然趋势[J]. 郑丽萍.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1(11)
[5]法治与和谐: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的价值契合[J]. 孙洁.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8(05)
[6]司法上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J]. 张明楷.  法学家. 2008(04)
[7]犯罪化的任务与非犯罪化的使命[J]. 陈谦信.  理论与现代化. 2008(04)
[8]赌博罪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之三论[J]. 赵香如.  河北法学. 2008(04)
[9]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J]. 黄京平.  法学杂志. 2006(04)
[10]非犯罪化思潮及其对我国刑事政策的意义[J]. 陈雄飞,张军.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本文编号:29826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9826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7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