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因果论:盗中有骗的边界之分
发布时间:2021-01-17 14:56
盗窃罪与诈骗罪天然地处于排斥关系,一个行为不可能既属于盗窃罪又属于诈骗罪。处分行为是区分盗窃罪和诈骗罪不可动摇的标准,但并不能将其孤立地理解把握,不能认为只要存在沟通交往或只要存在对交易基础信息的操纵便可构成诈骗罪。我们应当整体把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特征,在欺骗行为、错误认识、处分行为等环节之间,妥当地锁定引起与被引起的条件范围,正确把握各个环节的原因力,从而准确地界分"盗中有骗"行为的定性。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 2020,38(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盗窃和诈骗的司法之争
二、教义学体系下的盗窃与诈骗区分
(一)两分法下互斥关系的盗窃与诈骗
(二)处分行为是区分盗窃与诈骗两罪不可动摇的标准
三、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分的理论误区及澄清
(一)沟通犯(关系犯)理论及其误区
(二)“交易基础信息操纵说”的不足
(三)处分意识必要说与间接正犯的错误对接
四、相当因果关系:诈骗与盗窃的区分程式
(一)因果关系的程式作用
(二)相当因果关系对处分行为的辅助判断作用
(三)新支付方式中的因果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居住权”之定位与规则设计[J]. 鲁晓明. 中国法学. 2019(03)
[2]德国被害人教义学理论阐释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 郭研. 中德法学论坛. 2017(02)
[3]新型支付方式下诈骗与盗窃的界限[J]. 蔡桂生. 法学. 2018(01)
[4]三角诈骗的类型[J]. 张明楷. 法学评论. 2017(01)
[5]将他人支付宝账户内资金私自转出构成诈骗罪[J]. 石坚强,王彦波. 人民司法(案例). 2016(11)
[6]被害人怀疑对诈骗罪认定影响研究[J]. 黎宏,刘军强.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5(06)
[7]《臧进泉等盗窃、诈骗案》的理解与参照——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盗窃与诈骗的区分[J]. 吴光侠. 人民司法. 2015(12)
[8]论诈骗罪中作出事实性说明的欺诈[J]. 赵书鸿. 中国法学. 2012(04)
[9]认定诈骗罪无需“处分意识”——以利用新型支付方式实施的诈骗案为例[J]. 秦新承. 法学. 2012(03)
[10]犯罪之间的界限与竞合[J]. 张明楷. 中国法学. 2008(04)
本文编号:2983085
【文章来源】:政法论坛. 2020,38(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盗窃和诈骗的司法之争
二、教义学体系下的盗窃与诈骗区分
(一)两分法下互斥关系的盗窃与诈骗
(二)处分行为是区分盗窃与诈骗两罪不可动摇的标准
三、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分的理论误区及澄清
(一)沟通犯(关系犯)理论及其误区
(二)“交易基础信息操纵说”的不足
(三)处分意识必要说与间接正犯的错误对接
四、相当因果关系:诈骗与盗窃的区分程式
(一)因果关系的程式作用
(二)相当因果关系对处分行为的辅助判断作用
(三)新支付方式中的因果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居住权”之定位与规则设计[J]. 鲁晓明. 中国法学. 2019(03)
[2]德国被害人教义学理论阐释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 郭研. 中德法学论坛. 2017(02)
[3]新型支付方式下诈骗与盗窃的界限[J]. 蔡桂生. 法学. 2018(01)
[4]三角诈骗的类型[J]. 张明楷. 法学评论. 2017(01)
[5]将他人支付宝账户内资金私自转出构成诈骗罪[J]. 石坚强,王彦波. 人民司法(案例). 2016(11)
[6]被害人怀疑对诈骗罪认定影响研究[J]. 黎宏,刘军强.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5(06)
[7]《臧进泉等盗窃、诈骗案》的理解与参照——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盗窃与诈骗的区分[J]. 吴光侠. 人民司法. 2015(12)
[8]论诈骗罪中作出事实性说明的欺诈[J]. 赵书鸿. 中国法学. 2012(04)
[9]认定诈骗罪无需“处分意识”——以利用新型支付方式实施的诈骗案为例[J]. 秦新承. 法学. 2012(03)
[10]犯罪之间的界限与竞合[J]. 张明楷. 中国法学. 2008(04)
本文编号:2983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98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