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偷换收款二维码侵财行为的刑事责任

发布时间:2021-01-22 15:46
  在偷换商家收款二维码的侵财犯罪行为中,商家是此类案件的受害人。商家与行为人之间也不存在诈骗罪所要求具备的处分意识和处分行为,因此不满足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行为人谋取非法财产的手段方式,其本质特征都具备秘密窃取的属性,并且在顾客与商家达成交易合意的同时,顾客扫码付款的瞬间,商家已经在观念意识上占有了支付款,行为人运用偷换商家收款二维码的手段,将商家的合法的占有转成自己的非法占有,满足盗窃罪的犯罪构成,应适用盗窃罪加以惩处。 

【文章来源】: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9,18(06)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缘起与理论争点
二、行为人实施的偷换二维码侵财行为不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一)偷换二维码侵财案件的被害人是商家
    (二)诈骗罪所要求财产处分不存在
三、行为人实施的偷换二维码侵财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一)商家对顾客转移的支付款建立了占有
    (二)偷换商家收款二维码的侵财行为成立盗窃罪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偷换商户支付二维码侵犯商户应收款的犯罪定性[J]. 张开骏.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18(02)
[2]偷换商家支付二维码案的刑法认定[J]. 刘梦雅,张爱艳.  中国检察官. 2018(02)
[3]论新型支付环境下财产性质对罪名认定之影响[J]. 蔡一军.  东方法学. 2017(02)
[4]偷换二维码取财的行为宜认定为诈骗罪[J]. 张庆立.  东方法学. 2017(02)
[5]偷换商家支付二维码获取财物的定性分析[J]. 周铭川.  东方法学. 2017(02)
[6]三角诈骗的类型[J]. 张明楷.  法学评论. 2017(01)
[7]认定诈骗罪必需“处分意识”——以“不知情交付”类型的欺诈性取财案件为例[J]. 王立志.  政法论坛. 2015(01)
[8]占有概念的二重性:事实与规范[J]. 车浩.  中外法学. 2014(05)
[9]刑法教义学方法论[J]. 陈兴良.  法学研究. 2005(02)



本文编号:2993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2993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9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