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责视野下犯罪参与体系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21-02-04 15:03
在物本逻辑的方法论走到尽头的今天,犯罪参与理论的论战应当摆脱文本主义的局限,从而转向归责的视角。区分制与单一制的理论纠葛深刻揭示出其背后的归责逻辑的差异,前者所倡导的不法连带性、共犯从属性等共同归责原理无法契合规范论所倡导的目的理性,也与我国刑法确立的共犯体系格格不入。相对而言,单独归责路径强调结果归属的个别性,不仅更为贴合我国刑法中共同犯罪规定的归责立场,而且能够为各犯罪参与者的归责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文章来源】:学术探索. 2020,(09)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由对立走向融合:区分制与单一制的争论回溯与理论走向
(一)从分庭抗礼到殊途同归
(二)共犯立法模式的本质问题
二、归责语境下的犯罪参与体系
(一)共同归责模式与单独归责模式
(二)单独归责模式的若干辩驳
三、共同犯罪归责路径的应然选择
(一)共同归责与客观归责
(二)单独归责与主观归责
(三)共同归责模式的简要检讨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同犯罪归责基础的规范理解[J]. 何庆仁. 中外法学. 2020(02)
[2]单一正犯体系的危机与突围:归责体系的构建——兼与何庆仁教授商榷[J]. 王振华. 法学家. 2019(03)
[3]共同犯罪的立法极限——以我国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为中心[J]. 何庆仁. 法学. 2018(08)
[4]我国犯罪参与体系归属单一制的立法依据论[J]. 黄明儒,王振华. 法学杂志. 2017(12)
[5]归责视野下共同犯罪的区分制与单一制[J]. 何庆仁. 法学研究. 2016(03)
[6]中国犯罪参与模式之定位:应然与实然之间的二元区分体系[J]. 王华伟.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5(02)
[7]再释“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与周光权教授商榷[J]. 刘明祥. 法学. 2014(12)
[8]共犯论中的直接—间接模式之批判——兼及共犯论的方法论基础[J]. 何庆仁.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4(05)
[9]中国犯罪参与体系的性质及其特色——一个比较法的分析[J]. 钱叶六.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06)
[10]“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理解——兼与刘明祥教授商榷[J]. 周光权. 法学研究. 2013 (04)
本文编号:3018507
【文章来源】:学术探索. 2020,(09)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由对立走向融合:区分制与单一制的争论回溯与理论走向
(一)从分庭抗礼到殊途同归
(二)共犯立法模式的本质问题
二、归责语境下的犯罪参与体系
(一)共同归责模式与单独归责模式
(二)单独归责模式的若干辩驳
三、共同犯罪归责路径的应然选择
(一)共同归责与客观归责
(二)单独归责与主观归责
(三)共同归责模式的简要检讨
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同犯罪归责基础的规范理解[J]. 何庆仁. 中外法学. 2020(02)
[2]单一正犯体系的危机与突围:归责体系的构建——兼与何庆仁教授商榷[J]. 王振华. 法学家. 2019(03)
[3]共同犯罪的立法极限——以我国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为中心[J]. 何庆仁. 法学. 2018(08)
[4]我国犯罪参与体系归属单一制的立法依据论[J]. 黄明儒,王振华. 法学杂志. 2017(12)
[5]归责视野下共同犯罪的区分制与单一制[J]. 何庆仁. 法学研究. 2016(03)
[6]中国犯罪参与模式之定位:应然与实然之间的二元区分体系[J]. 王华伟.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5(02)
[7]再释“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与周光权教授商榷[J]. 刘明祥. 法学. 2014(12)
[8]共犯论中的直接—间接模式之批判——兼及共犯论的方法论基础[J]. 何庆仁.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4(05)
[9]中国犯罪参与体系的性质及其特色——一个比较法的分析[J]. 钱叶六.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06)
[10]“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理解——兼与刘明祥教授商榷[J]. 周光权. 法学研究. 2013 (04)
本文编号:3018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018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