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网络语境中的共同犯罪与罪量要素

发布时间:2021-02-12 01:42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介入,共同犯罪的参与结构发生了变异,这与我国刑法分则罪名中的罪量要素共同造成了"一对多"型共犯处罚难题。目前学界存在四种理论应对方案,即共犯正犯化说,最小从属性说,罪量要素与共犯体系分离说,以及虚拟共同犯罪理论。但是,以上学说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一对多"共犯处罚困境的症结并不在于共犯从属性原则和罪量要素体系定位等传统理论命题,而是在于对同一主观犯意支配下连续、反复、并发性违法共犯行为进行竞合论(或罪数论)上的刑法评价。从数额累计计算的理论实践中获取灵感,对"一对多"型共犯也同样应当借助于连续犯、集合犯的法理,采取规范性视角进行行为单数的认定,在此基础上实现共犯不法叠加的整体性判断,因应信息网络技术对共犯参与模式带来的冲击。 

【文章来源】: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9,(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9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有解决方案及其局限
    (一) 径路一:共犯正犯化
    (二) 径路二:从属性原则的重新定位
    (三) 径路三:罪量要素与共犯体系分离
    (四) 径路四:虚拟共同犯罪
三、新的思考方向
    (一) 问题的根源
    (二) “数额累计计算”的启示
    (三) 共犯不法叠加理论的构想
四、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网络犯罪认定中的规则判断[J]. 黄京平.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7(06)
[2]网络规制与犯罪治理[J]. 时延安.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7(06)
[3]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若干司法适用难题疏解[J]. 张铁军.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7(06)
[4]电信诈骗中的若干难点问题解析[J]. 黎宏.  法学. 2017(05)
[5]共犯行为正犯化的立法探索与理论梳理——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立法定位为角度的分析[J]. 于志刚.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03)
[6]网络共犯归责模式新构——以改良纯粹惹起说为视角[J]. 王霖.  西部法学评论. 2017(01)
[7]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规范解读与理论省思[J]. 于冲.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7(01)
[8]罪量与可罚性[J]. 陈少青.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7(01)
[9]网络犯罪参与行为刑事责任模式的教义学塑造——共犯归责模式的回归[J]. 王霖.  政治与法律. 2016(09)
[10]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J]. 于志刚.  中国法学. 2016(02)



本文编号:3030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030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2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