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的死刑观念:观察、猜想与解析
发布时间:2021-02-14 06:55
基于三万多个样本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民众在死刑观念偏好上极度认同死刑的报应功能,同时高度信赖死刑的威慑功能。进一步的假设、检验与理论诠释揭示了这些观念背后的影响因素及深层机制:我国民众的报应观念可以从进化本能的影响、转型背景下社会环境的激发以及看客心理得到解释;而威慑观念则受个体的安全需求、安全感、价值观及媒体的影响,是民众主观心理期待的产物,尽管死刑的威慑效果在多重的科学拷问下很难得到证明。死刑在本质上仅具有象征性,无助于社会沟通,反而会助长例外状态。中国死刑改革需要在理解民众的死刑观念基础上加强社会沟通:向民众传达死刑威慑效果有限的科学信息,根据更有效的刑事方案回应民众的安全需求,通过补偿制度的设置安抚被害人及家属的伤痛,通过文化教育的改良增进对生命的尊重,以减少民意对死刑改革的阻力。
【文章来源】:清华法学. 2020,14(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5 页
【部分图文】:
中国民众的死刑观念偏好概览(总样本数:31665人)
相较而言,民众对我国死刑执行数量的观念性理解参考意义有限,故本文不展开讨论。如图2所示,关于我国执行死刑的数量,35.79%的人认为死刑数量偏多,49.99%的人认为死刑数量偏少,11.03%的人既不同意也不反对。本题共有1009人拒绝回答或表示“不知道”,在总人数中占到了3.18%,其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问题中拒绝回答或选择“不知道”的人数。由于我国死刑执行数据的不公开,很难确定本题的答案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众的刑罚轻重偏好及对死刑的认同度,或者是否只是民众无依据的猜想?这些问题有赖进一步实证研究。(二)中国民众的死刑观念影响因素猜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死刑替代措施的中国命运:观念、模式与实践[J]. 梁根林,王华伟. 中国法律评论. 2020(05)
[2]中国死刑民意:测量、解构与沟通[J]. 梁根林,陈尔彦. 中外法学. 2020(05)
[3]善终、凶死与杀人偿命——中国人死刑观念的文化阐释[J]. 尚海明. 法学研究. 2016(04)
[4]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理念与实践[J]. 谢宇,胡婧炜,张春泥. 社会. 2014(02)
[5]死刑存废:宽恕不能使公正失衡——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J]. 石勇. 南风窗. 2011(15)
[6]法治热点案件讨论中的传媒角色——以“药家鑫案”为例[J]. 陈柏峰. 法商研究. 2011(04)
[7]死刑废除与民意关系之审视[J]. 孙国祥.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9(02)
[8]刑法学者如何为削减死刑作贡献[J]. 张明楷. 当代法学. 2005(01)
[9]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J]. 梁根林. 法学研究. 2004(04)
[10]推动废除死刑:刑法学者的责任[J]. 曲新久. 法学. 2003(04)
本文编号:3033304
【文章来源】:清华法学. 2020,14(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5 页
【部分图文】:
中国民众的死刑观念偏好概览(总样本数:31665人)
相较而言,民众对我国死刑执行数量的观念性理解参考意义有限,故本文不展开讨论。如图2所示,关于我国执行死刑的数量,35.79%的人认为死刑数量偏多,49.99%的人认为死刑数量偏少,11.03%的人既不同意也不反对。本题共有1009人拒绝回答或表示“不知道”,在总人数中占到了3.18%,其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问题中拒绝回答或选择“不知道”的人数。由于我国死刑执行数据的不公开,很难确定本题的答案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众的刑罚轻重偏好及对死刑的认同度,或者是否只是民众无依据的猜想?这些问题有赖进一步实证研究。(二)中国民众的死刑观念影响因素猜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死刑替代措施的中国命运:观念、模式与实践[J]. 梁根林,王华伟. 中国法律评论. 2020(05)
[2]中国死刑民意:测量、解构与沟通[J]. 梁根林,陈尔彦. 中外法学. 2020(05)
[3]善终、凶死与杀人偿命——中国人死刑观念的文化阐释[J]. 尚海明. 法学研究. 2016(04)
[4]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理念与实践[J]. 谢宇,胡婧炜,张春泥. 社会. 2014(02)
[5]死刑存废:宽恕不能使公正失衡——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J]. 石勇. 南风窗. 2011(15)
[6]法治热点案件讨论中的传媒角色——以“药家鑫案”为例[J]. 陈柏峰. 法商研究. 2011(04)
[7]死刑废除与民意关系之审视[J]. 孙国祥.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9(02)
[8]刑法学者如何为削减死刑作贡献[J]. 张明楷. 当代法学. 2005(01)
[9]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J]. 梁根林. 法学研究. 2004(04)
[10]推动废除死刑:刑法学者的责任[J]. 曲新久. 法学. 2003(04)
本文编号:3033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03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