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犯罪高危人群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09 16:24
盗窃案件在我国刑事案件中始终占据最高的比例,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盗窃案件的管控,对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防控应是预防的重点。但我国对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分析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尝试对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概念进行界定,从流动人口、社会闲散人员、辍学青少年、刑释解教人员和黄赌毒人员等方面对犯罪高危人群的犯罪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
【文章来源】:法制与社会. 2019,(36)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概念界定
二、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范围
1.流动人口。
2.社会闲散人员。
3.“三失”青少年。
4.刑释解教人员。
5.黄赌毒人员。
三、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管控对策建议
1.树立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管控意识。
2.调查识别盗窃犯罪高危人群。
3.服务盗窃犯罪高危人群。
4.破坏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犯罪条件。
5.加强盗窃犯罪高危人群情报资料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危分析在多发性侵财案件侦查中的应用[J]. 井晓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2]关于“治安高危人群”管理的思考[J]. 郭奕晶.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06)
[3]流动人口高危人群管控机制研究[J]. 张放.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1)
[4]色诱侵财犯罪实证研究——以福建9地(市)为例[J]. 郑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5]高危人群的识别和控管研究综述[J]. 高玉龙.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6]犯罪人格的界定与实证研究[J]. 李玫瑾,董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7]镇江便衣队高危人群网上侦控法[J]. 陈立平,倪建华. 中国刑事警察. 2008(01)
[8]流动人口高危人群管控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杭州市西湖区公安分局个案分析[J]. 俞秋明.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9]论高危人群管控系统建设[J]. 沈惠章.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
[10]多发性侵财犯罪研究[J]. 李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本文编号:3073126
【文章来源】:法制与社会. 2019,(36)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概念界定
二、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范围
1.流动人口。
2.社会闲散人员。
3.“三失”青少年。
4.刑释解教人员。
5.黄赌毒人员。
三、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管控对策建议
1.树立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管控意识。
2.调查识别盗窃犯罪高危人群。
3.服务盗窃犯罪高危人群。
4.破坏盗窃犯罪高危人群的犯罪条件。
5.加强盗窃犯罪高危人群情报资料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危分析在多发性侵财案件侦查中的应用[J]. 井晓龙.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2]关于“治安高危人群”管理的思考[J]. 郭奕晶.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2(06)
[3]流动人口高危人群管控机制研究[J]. 张放.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1)
[4]色诱侵财犯罪实证研究——以福建9地(市)为例[J]. 郑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5]高危人群的识别和控管研究综述[J]. 高玉龙.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6]犯罪人格的界定与实证研究[J]. 李玫瑾,董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7]镇江便衣队高危人群网上侦控法[J]. 陈立平,倪建华. 中国刑事警察. 2008(01)
[8]流动人口高危人群管控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杭州市西湖区公安分局个案分析[J]. 俞秋明.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9]论高危人群管控系统建设[J]. 沈惠章.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3)
[10]多发性侵财犯罪研究[J]. 李蕤.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本文编号:3073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07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