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处罚基
发布时间:2021-03-19 07:16
全国人大法工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中解释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认定标准,但在法院判决中,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这一法律后果的判断存在三个不同的标准:一是以网络空间秩序混乱作为犯罪既遂标准;二是以造成民众内心恐慌作为犯罪既遂标准;三是以现实公共场所秩序混乱威胁到不特定多数人自由与安全为既遂标准。网络空间不具备刑法意义上的空间性,网络空间秩序实质是一种自生虚拟秩序,如以网络空间秩序作为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处罚基础,将不当扩张处罚范围。公众安全感是一个空泛、模糊的概念且并非刑法保护的对象,无法从经验上确定造成损害的范围与程度,也背离了刑法规制的目的。只有现实公共秩序遭到破坏才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实质处罚基础,并应立足于个人法益作限缩解释。
【文章来源】: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9,(05)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处罚基础辨析之一:网络空间秩序
(一)双层社会理论及其现实应用
(二)网络不具备刑法意义上的空间性
(三)网络空间秩序实质是一种自生秩序
二、处罚基础辨析之二:公众安全感
(一)作为处罚基础的公众安全感
(二)空泛的公众安全感
(三)公众安全感并非刑法保护的对象
三、处罚基础厘定:立足个人法益的现实公共秩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社会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二元共治[J]. 郑智航. 中国法学. 2018(02)
[2]论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限度[J]. 欧阳本祺. 中国法学. 2017(03)
[3]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J]. 李永升,张楚. 理论月刊. 2016(08)
[4]言论自由与刑事犯罪[J]. 张明楷. 清华法学. 2016(01)
[5]网络谣言的犯罪化及其限度——以刑法修正案(九)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为依据[J]. 殷勤. 人民司法(应用). 2016(01)
[6]关于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实务研究[J]. 王尚明.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5(03)
[7]网络“空间化”的时代演变与刑法对策[J]. 于志刚. 法学评论. 2015(02)
[8]我国网络信息的政府治理机制研究[J]. 尹建国. 中国法学. 2015(01)
[9]“双层社会”与“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标准[J]. 于志刚,郭旨龙.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03)
[10]网络诽谤行为的实证分析与刑法应对——以10年来100个网络诽谤案例为样本[J]. 于冲. 法学. 2013(07)
本文编号:3089193
【文章来源】: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9,(05)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处罚基础辨析之一:网络空间秩序
(一)双层社会理论及其现实应用
(二)网络不具备刑法意义上的空间性
(三)网络空间秩序实质是一种自生秩序
二、处罚基础辨析之二:公众安全感
(一)作为处罚基础的公众安全感
(二)空泛的公众安全感
(三)公众安全感并非刑法保护的对象
三、处罚基础厘定:立足个人法益的现实公共秩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网络社会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的二元共治[J]. 郑智航. 中国法学. 2018(02)
[2]论网络时代刑法解释的限度[J]. 欧阳本祺. 中国法学. 2017(03)
[3]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J]. 李永升,张楚. 理论月刊. 2016(08)
[4]言论自由与刑事犯罪[J]. 张明楷. 清华法学. 2016(01)
[5]网络谣言的犯罪化及其限度——以刑法修正案(九)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为依据[J]. 殷勤. 人民司法(应用). 2016(01)
[6]关于编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实务研究[J]. 王尚明.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5(03)
[7]网络“空间化”的时代演变与刑法对策[J]. 于志刚. 法学评论. 2015(02)
[8]我国网络信息的政府治理机制研究[J]. 尹建国. 中国法学. 2015(01)
[9]“双层社会”与“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标准[J]. 于志刚,郭旨龙.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4(03)
[10]网络诽谤行为的实证分析与刑法应对——以10年来100个网络诽谤案例为样本[J]. 于冲. 法学. 2013(07)
本文编号:3089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089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