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法规制

发布时间:2021-03-27 11:16
  未成年人在我国一直是受到保护和关照的对象,无论是刑法还是其他法律法规,都对未成年人的处遇方式存在诸多宽宥性的规定。大量不法分子却对此加以利用,将未成年人作为自己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工具。这样一来,不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还影响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刑法规定了大量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形,将未成年犯评价为容易遭受利用的一方,从而为其轻刑化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刑法还对教唆、欺骗、引诱、强迫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年人进行从重处理,以确保法益侵害结果能够有人来承担。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立法规定的缘起。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的刑事政策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规定,具体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等。这些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颁布本是出于未成年人利益原则的考虑,从而保障未成年犯的实体法与程序法上的权利。但是,很多成年人发现了其中的处罚漏洞,通过利用未成年人进行犯罪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由于未成年人不处罚或从轻处罚,当他们再次回到社会时,利用人便可以再次组织这些人周而复始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我...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我国利用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第一节 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缘起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宽缓化处理
        二、犯罪分子对未成年人特殊规定的利用
        三、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范围
    第二节 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检视
        一、被利用方不处罚或从轻处罚
        二、对利用方加大处罚力度
第二章 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基础——罪责自负原则的嬗变..
    第一节 罪责自负原则的内在旨意
        一、罪责自负是自由主义的必然产物
        二、罪责自负是公平正义的直接体现
    第二节 当前理论对罪责自负原则的冲击
        一、单位犯罪对罪责自负原则的冲击
        二、共犯理论对罪责自负原则的冲击
    第三节 利用未成年人犯罪与罪责自负的契合
        一、利用人与被利用人形成“责任共同体”
        二、利用人在团体内部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三章 利用未成年人犯罪规制的未来走向
    第一节 减轻被利用人刑事责任
        一、对未成年人施加的刑罚应当更加宽缓
        二、增加非刑罚的处遇措施
    第二节 完善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一、进一步完善利用者的责任
        二、帮助未成年人犯罪的行为入罪化
        三、增加监护人监督过失责任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刑法发展的时代脉动——97刑法颁布实施20年刑事法治纵览与展望[J]. 刘宪权.  法学. 2017(05)
[2]降低行政拘留执行年龄的解读与反思[J]. 吴允锋,纪康.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7(03)
[3]未成年人主观构罪要素完善论[J]. 李振林.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7(03)
[4]私分国有资产罪与贪污罪的罪质与区分——从责任分配的视角[J]. 陈文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03)
[5]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之检视[J]. 纪康,陈文昊.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2017(02)
[6]共犯的本质--“共同”的含义[J]. 张明楷.  政治与法律. 2017(04)
[7]论共同正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归属逻辑——以反思“行为共同说与犯罪共同说”为中心[J]. 王俊,冀洋.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8]网络犯罪中立帮助行为的认定--以快播案为视角[J]. 纪康.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7(02)
[9]单位犯罪的“嵌套责任论”[J]. 陈忠林,席若.  现代法学. 2017(02)
[10]论德国青少年构罪制度体系与司法规制机制[J]. 翟巍.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6(06)

硕士论文
[1]“罪责自负”研究[D]. 李秀娟.西南政法大学 2013
[2]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D]. 李文聪.华东政法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034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1034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1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