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参与和构成要件:单一正犯体系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1-04-20 18:55
在晚近的犯罪参与理论中,区分制与单一制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淡化构成要件限制处罚范围作用的倾向,进而消解了构成要件的个别化和类型化机能。犯罪参与类型的设置本质上是对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解释,不同参与形式在规范和事实层面上具有实体一致性,确立整体评价和区别对待的判断思路有利于明确构成要件与犯罪参与体系之间的关系。从立法规定与司法现实考虑,相较于区分制与功能单一制,以形式单一制作为研究范式展开我国的共犯教义学理论研究显然是更为恰当的做法。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3(03)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犯罪参与体系演进与构成要件理论的危机
(一)正犯实质化与限制正犯概念的瓦解
(二)形式的单一正犯体系:构成要件虚置化的危险
(三)功能的单一正犯体系:不成熟的折中
二、构成要件与犯罪参与体系的衔接
(一)规范层面上参与形式的统一性
(二)事实层面上参与形式的共同性
(三)犯罪参与中构成要件的实现形式
三、我国犯罪参与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格格不入的二元犯罪参与体系
(二)形式单一正犯体系的具体展开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功能单一正犯体系的理论脉络及其检讨[J]. 袁国何. 中外法学. 2019(01)
[2]共同犯罪的立法极限——以我国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为中心[J]. 何庆仁. 法学. 2018(08)
[3]我国犯罪参与体系归属单一制的立法依据论[J]. 黄明儒,王振华. 法学杂志. 2017(12)
[4]间接正犯概念之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J]. 刘明祥. 法学研究. 2015(06)
[5]中国犯罪参与模式之定位:应然与实然之间的二元区分体系[J]. 王华伟.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5(02)
[6]正犯与共犯之区别[J]. 郑泽善. 时代法学. 2014(05)
[7]中国犯罪参与体系的性质及其特色——一个比较法的分析[J]. 钱叶六.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06)
[8]双层区分制下正犯与共犯的区分[J]. 钱叶六. 法学研究. 2012(01)
[9]区分制共犯体系的整体性批判[J]. 江溯. 法学论坛. 2011(06)
[10]犯罪参与类型再思考——兼议分工分类与作用分类的反思[J]. 阎二鹏. 环球法律评论. 2011(05)
本文编号:3150219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3(03)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犯罪参与体系演进与构成要件理论的危机
(一)正犯实质化与限制正犯概念的瓦解
(二)形式的单一正犯体系:构成要件虚置化的危险
(三)功能的单一正犯体系:不成熟的折中
二、构成要件与犯罪参与体系的衔接
(一)规范层面上参与形式的统一性
(二)事实层面上参与形式的共同性
(三)犯罪参与中构成要件的实现形式
三、我国犯罪参与体系的路径选择
(一)格格不入的二元犯罪参与体系
(二)形式单一正犯体系的具体展开
四、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功能单一正犯体系的理论脉络及其检讨[J]. 袁国何. 中外法学. 2019(01)
[2]共同犯罪的立法极限——以我国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为中心[J]. 何庆仁. 法学. 2018(08)
[3]我国犯罪参与体系归属单一制的立法依据论[J]. 黄明儒,王振华. 法学杂志. 2017(12)
[4]间接正犯概念之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J]. 刘明祥. 法学研究. 2015(06)
[5]中国犯罪参与模式之定位:应然与实然之间的二元区分体系[J]. 王华伟.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5(02)
[6]正犯与共犯之区别[J]. 郑泽善. 时代法学. 2014(05)
[7]中国犯罪参与体系的性质及其特色——一个比较法的分析[J]. 钱叶六.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06)
[8]双层区分制下正犯与共犯的区分[J]. 钱叶六. 法学研究. 2012(01)
[9]区分制共犯体系的整体性批判[J]. 江溯. 法学论坛. 2011(06)
[10]犯罪参与类型再思考——兼议分工分类与作用分类的反思[J]. 阎二鹏. 环球法律评论. 2011(05)
本文编号:3150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150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