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涉众型金融犯罪的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7 16:40
  涉众型金融犯罪是以多数社会公众为活动对象,非法从事金融活动导致多数社会公众遭受直接经济损失并因此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具有犯罪行为涉众,犯罪主体专业化、职业化、组织化,犯罪手段网络化,涉案资金追缴难度大,受害人上访率高等特征,社会危害性较高,治理难度较大。涉众型金融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背景、法律因素、行为人因素、受害人因素、社会因素等几大方面。针对涉众型金融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可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发展基层警务、创新赔偿机制、培养民主意识等方式进行治理。 

【文章来源】: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9,(06)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涉众型金融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一)涉众型金融犯罪的范围
        1.金融犯罪。
        2.涉众型金融犯罪。
    (二)涉众型金融犯罪的特点
        1.犯罪行为的涉众性。
        2.犯罪主体专业化、职业化、组织化。
        3.犯罪手段网络化。
        4.涉案资金追缴难度大,受害人上访率高。
二、涉众型金融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背景:经济转型,融资环境差
        1.经济转型期的结构失衡。
        2.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差。
    (二)法律因素:金融法不完善,刑法应对不当
        1.金融领域法律体系不完善。
        2.刑法介入早而规定粗糙。
    (三)行为人因素:内在逐利性、急功近利等
        1.经济人的内在逐利性。
        2.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
    (四)受害人因素:无知、贪利和从众
        1.缺乏专业投资性知识。
        2.与行为人契合的贪利心态。
        3.盲目从众,扩大了影响。
    (五)社会因素:保障机制不健全、应对迟钝
        1.保障机制不健全。
        2.普法程度不够。
        3.发现和举报机制不足。
三、涉众型金融犯罪的治理对策
    (一)法律体系的完善
        1.刑法适当谦抑给予从业者信心。
        2.开放民间融资,变“严防”为“细管”。
        3.细化行政处罚及建立追责机制。
    (二)基层警务的发展
        1.培养基层干警治理能力。
        2.设置社区金融顾问。
    (三)赔偿机制的创新
        1.“改良”涉案组织以落实赔偿。
        2.“往息抵本”的填平原则。
    (四)民众意识的培养
        1.法律意识的培养。
        2.民主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金融犯罪实证研究[J].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詹先见.  行政与法. 2019(01)
[2]互联网+背景下涉众型经济犯罪成因与治理对策研究[J]. 任怡,刘娟.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8(04)
[3]警惕涉互联网金融刑事风险上升 《2016年度上海金融检察白皮书》出炉[J]. 靳子,钟河.  检察风云. 2017(14)
[4]论民间融资行为的刑法应对与出入罪标准[J]. 杨兴培,朱可人.  东方法学. 2012(04)
[5]论行政法领域的类推适用[J]. 周公法.  行政法学研究. 2012(03)
[6]涉众型经济犯罪之特征、成因及防控措施[J]. 陈荣飞.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5)
[7]从市场主体的逐利性看道德及其建设[J]. 张其学.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7(05)

硕士论文
[1]金融调控法与金融监管法关系辨析[D]. 贺艳.西南政法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399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399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7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