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法律社会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09 06:08

  本文关键词: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法律社会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网络犯罪问题。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就是其中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国网络造谣诽谤的犯罪事件不断发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据相关统计,2010年至2012年之间,我国共有230多起社会舆论热点事件出现过网络造谣或者网络诽谤,其中的37起事件造成了全国范围的不利影响。这些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给公民、企业以及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扰乱了社会的公共秩序,也破坏了国家的安定和谐。完善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治理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如何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法律社会学的视角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笔者阐述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含义、特征、类型以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并分析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国外的先进做法,指出了我国在治理这类犯罪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提出意见和建议。具体而言,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基本阐述。在这部分中,笔者先是分别阐述了网络造谣和网络诽谤的含义,并简要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充分理解网络造谣和网络诽谤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分析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四个犯罪构成要件,归纳出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基本含义。然后,笔者阐述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它们分别是:地域性、成本低且传播快、隐匿性、明确性、恣意性以及难以控制性。接着,笔者介绍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类型,它分为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侵害企业的名誉权、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破坏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损害国家利益五种类型。同时,笔者也指出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危害,比如:侵害公民的名誉权、侵害企业的名誉权和损害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等。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不同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公民表达意愿的途径不完善、传统儒家文化的消极影响、法律对网络空间的社会控制较弱、人的主观动机的消极影响、司法行政机关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第三部分阐述了我国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笔者阐述了我国宪法、民法通则、行政法以及刑事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并简要地分析了这些规定的内容,指出它们的不足之处。在这部分中,笔者对新实行的关于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司法解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来说明这部司法解释的进步之处,并指出其尚待完善的地方。第四部分介绍了国外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状况。笔者列举了美国、英国、德国、韩国以及新加坡这五个国家在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方面的具体措施。通过对这些国家的先进措施的具体分析,得出了我国在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时可以借鉴的地方。第五部分阐述了我国在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它包括尚未建立完善的互联网监管体系、行政机关与媒体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良好的社区预防机制三个主要问题。第六部分阐述了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建议。这部分是在前面分析我国在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治理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措施。它包括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完善互联网监督的行业规范和制度、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的能动性、设立专门的社区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五个方面。
【关键词】: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 社会控制 活法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10
  • (二) 研究内容和方法10-11
  • 一、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基本阐述11-23
  • (一) 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含义11-15
  • 1. 网络造谣与网络诽谤的含义11-13
  • 2. 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含义13-15
  • (二) 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特征15-18
  • 1. 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具有地域性15
  • 2. 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具有成本低、传播快的特点15-16
  • 3. 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具有隐匿性16-17
  • 4. 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具有明确性和恣意性17-18
  • 5. 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具有难以控制的特点18
  • (三) 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类型18-21
  • 1. 损害他人的名誉权的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19
  • 2. 损害企业的良好信誉的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19
  • 3.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19-20
  • 4. 扰乱社会秩序的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20
  • 5. 破环国家安定的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20-21
  • (四) 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危害21-23
  • 1. 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等合法权利21
  • 2. 侵害企业的名誉权,损害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21-22
  • 3. 破坏政府的公信力,损害政府的社会形象22
  • 4. 扭曲社会公众的价值观,使社会陷入诚信危机22-23
  • 5. 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破坏社会的安定和谐23
  • 二、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产生原因23-27
  • (一) 不同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公民表达意愿的途径不完善23-24
  • (二) 传统儒家文化的消极影响24
  • (三) 法律对网络空间的社会控制较弱24-25
  • (四) 人的主观动机的消极影响25-26
  • (五) 司法行政机关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26-27
  • 三、我国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27-31
  • (一) 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27-28
  • (二) 我国行政法规中的相关规定28
  • (三) 我国刑事法律中的相关规定28-31
  • 四、国外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状况及其借鉴31-34
  • (一) 美国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治理31
  • (二) 英国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治理31-32
  • (三) 德国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治理32
  • (四) 韩国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治理32-33
  • (五) 新加坡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治理33
  • (六) 国外治理措施的借鉴33-34
  • 1. 完善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立法33
  • 2. 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实行各部门信息共享机制33
  • 3. 鼓励公众参与,建立社区预防机制33-34
  • 五、我国在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中存在的问题34-37
  • (一) 尚未建立完善的互联网监管体系34-35
  • (二) 行政机关与媒体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机制35-36
  • (三) 尚未建立良好的社区预防机制36-37
  • 六、治理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建议37-40
  • (一) 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37
  • (二) 完善互联网监督的行业规范和制度37-38
  • (三) 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的能动性38-39
  • (四) 设立专门的社区法律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的社区预防机制39
  • (五) 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平台与良好的媒体互动机制39-40
  • 结语40-41
  • 注释41
  • 参考文献41-42
  • 致谢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浩波;试论犯罪行为机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吴鹏;;试论需要与犯罪行为的产生[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4期

3 ;杜绝浪费并非节约[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4 国华 ,郭风潭;“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的表述应修改[J];法学;1990年11期

5 ;强迫交易是犯罪行为吗[J];中国商贸;1998年18期

6 武汉;犯罪行为是犯罪人自主调控的系统工程(下)[J];刑侦研究;1999年02期

7 ;买脏车也是犯罪行为[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0年01期

8 王洪沙;犯罪行为的经济学认识[J];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9 施通池;东山县惩治炸鱼犯罪行为没商量[J];中国水产;2001年04期

10 陈嫡;谢振林;魏芳;;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楼伯坤;;比较视野中的犯罪行为——兼论犯罪行为学的诞生[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周荣华;;犯罪的边缘性——“容忍”与犯罪行为[A];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3辑)[C];2006年

3 张小虎;;犯罪行为的化解阻断模式论——兼谈违法成本对犯罪行为之影响[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4 宋涛;;职务犯罪行为的特征和法制控制[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5 王春山;;浅析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之界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惠博;何家弘;;挫折效应与犯罪行为[A];行为法学在中国的崛起[C];1993年

7 周晓唯;冯薇;;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冯薇;周晓唯;;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王娟;;环境意象与犯罪行为预防[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10 刘贵萍;;对贵阳市拐卖儿童犯罪的犯罪学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悦;明确定义传销犯罪行为[N];商务时报;2008年

2 记者 孔令敏 俞欣;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犯罪行为[N];健康报;2013年

3 记者 陈群安 通讯员 徐丹丹 谌玲;武汉公检法规范查处拒执犯罪行为[N];人民法院报;2014年

4 秦永刚;“初犯”须认定是第一次实施犯罪行为[N];西部法制报;2012年

5 单逸;卖子女是犯罪行为[N];江苏科技报;2000年

6 记者 夏合琴 通讯员 武臣;我区出台醉驾犯罪行为查处程序规定[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1年

7 本报记者 胡新桥 本报实习生 刘志月;武汉爆炸案80后嫌疑人蹊跷犯罪行为背后[N];法制日报;2011年

8 张成河;揭发自己参与他人犯罪行为可否认定为立功[N];江苏经济报;2013年

9 庞志毅;“流动犯罪”犯罪行为地如何认定[N];江苏经济报;2013年

10 记者 张伟峰;陕西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行为[N];中国医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瑞;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琳;非法使用“伪基站”犯罪行为定性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2 齐力;影响我国竞技体育犯罪行为的因素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梁乐;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法律社会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慧;服刑人员宗教经验与犯罪行为关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彬;成年男性累犯重新犯罪行为相关心理因素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王翠君;社会网络中的犯罪行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梦雪;论犯罪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D];苏州大学;2013年

8 方琳琳;论雇佣犯罪的若干问题[D];郑州大学;2001年

9 张双;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犯罪行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琼;复合犯罪行为的既遂与未遂[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对网络造谣诽谤犯罪行为的法律社会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51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4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