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法中的死缓限制减刑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刑法中的死缓限制减刑
【摘要】:死缓限制减刑是我国刑法在死刑制度中新增加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它是对法院在死刑案件量刑中,对裁量权在立法上的限制。死缓限制减刑从制度上弥补了我国“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刑罚执行不均衡现象。死缓限制减刑作为依附于死刑刑种之下的一种执行选择,其严厉程度介于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执行之间,有效填补了二者之间巨大的刑罚差距,也使死刑在执行方面更加符合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比死刑缓期执行刑罚重,可以平息被害人及其家属的怨气,容易使案件的判决结果被双方和社会所接受;也可以对还没有犯罪的人构成威慑,使其对刑罚更加畏惧从而不敢犯罪。比死刑立即执行刑罚轻,法官在审理案件定性最后,选择刑罚时就多了一个选择。可以更加减少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从而落实我国“少杀慎杀”的方针,也使得国外用人道主义抨击我国刑法死刑过多的借口。死缓限制减刑在适用时一定要明确其基础条件、对象条件、实质条件以及适用的程序,做到罪刑法定。当然,作为一种新创立的刑罚执行方法,死缓限制减刑在各个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所难免。本文通过对学界学说观点的整理,以及实践中遇到的具体技术和理论问题的思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大的方面对死缓限制减刑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死缓限制减刑制度在整个刑法逻辑上并不周延,对于限制减刑这样一个削权刑罚没有相应的复权制度作为保障。另外就是适用范围过窄。危害公共安全犯罪、食品安全犯罪以及贪污受贿罪等并没有涉及;有组织的暴力犯罪界定不明;对于累犯的规定比较笼统。对于限制减刑适用的实质条件也规定的比较笼统和模糊,尤其需要进行界定;程序条件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程序设计上需要严格规范。因此,为了使限制减刑制度更好的发挥对特定死缓犯的矫治功能,实现特殊预防的刑罚目的,有必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限制减刑 实体条件 适用程序 复权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2
- 第一节 选题意图9
- 第二节 研究现状9-10
- 第三节 研究方法10
- 第四节 创新之处10-12
- 第二章 死缓限制减刑的概述12-24
- 第一节 名词解析12-15
- 一 死刑缓期执行和死缓限制减刑12-13
- 二 减刑和死缓减刑13
- 三 减刑的限制和死缓限制减刑13-15
- 第二节 死缓限制减刑的性质15-18
- 第三节 死缓限制减刑的特点18-20
- 第四节 死缓限制减刑的价值20-24
- 一 死缓限制减刑使我国刑罚体系结构更加完善20-21
- 二 死缓限制减刑可以更好的贯彻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21-22
- 三 能够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协调22-23
- 四 体现了审判权对执行权的限制23-24
- 第三章 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24-33
- 第一节 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前提条件24-26
- 第二节 死缓限制减刑适用的对象条件26-28
- 第三节 死缓限制减刑的实质条件28-30
- 第四节 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程序30-33
- 第四章 死缓限制减刑制度引入复权之思考33-42
- 第一节 复权制度概述34-36
- 一 复权制度的渊源34-35
- 二 复权制度的特征35-36
- 第二节 我国限制减刑引入复权制度的可行性分析36-39
- 一 限制减刑纳入复权制度范围的理论分析36-37
- 二 我国限制减刑引入复权制度的必要性37-39
- 第三节 死缓限制减刑复权适用本土化思考39-42
- 第五章 死缓限制减刑的不足及完善42-48
- 第一节 死缓限制减刑实体条件的不足42-44
- 一 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范围过窄42-43
- 二 对有组织的暴力犯罪界定不明43
- 三 对于累犯的规定比较笼统43-44
- 第二节 死缓限制减刑的程序缺陷44
- 第三节 死缓限制减刑实体条件的完善44-47
- 一 适当扩大限制减刑的适用范围44-45
- 二 明确解释“有组织的暴力犯罪”45-46
- 三 区别对待各种累犯46-47
- 第四节 死缓限制减刑制度程序设计的完善47-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1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1-52
- 致谢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杰;浅析刑罚人道主义[J];检察实践;2005年01期
2 邓小刚;;论刑罚的成本[J];行政与法;2007年08期
3 韩瑞丽;刘英旭;;刑罚的哲学意义新解[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4 豆琨;;论中国古代刑罚的流变[J];法制与社会;2010年03期
5 ;刑罚制度的善与变[J];政治与法律;2010年10期
6 付熠玮;;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特点[J];法制与社会;2011年05期
7 翟中东;;我国刑罚制度改革建议“被冷落”现象之反思——以实践社会学为分析工具[J];法商研究;2011年02期
8 许锡良;;刑罚为什么要株连九族?[J];政府法制;2011年24期
9 李长杰;吕雪;;清朝刑罚制度的发展及特点[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林文肯;;我国社会主义刑罚制度与封建刑罚制度的对立[J];法学杂志;198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尊文;陈建军;张介玉;;刑罚泛化否定论——兼与吴宗宪先生商榷[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培锋;;20世纪的英国刑罚变革[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3 律璞;;西方刑罚人道主义理论与近代中国刑罚人道主义运动[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4 夏尊文;陈建军;张介玉;;刑罚泛化否定论——兼与吴宗宪先生商榷[A];犯罪学论丛(第三卷)[C];2005年
5 吴旭阳;;浅议5~11世纪英格兰犯罪与刑罚的基本制度[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刑事法律的理论与实践[C];2005年
6 冯卫国;王振海;;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罚制度的完善——以相称原则为视角[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杨鸿雁;;中外耻辱刑发展轨迹探寻及反思[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8 范玉兴;;刍议我国刑罚中的谦抑性[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3辑)[C];2007年
9 冯卫国;王振海;;我国未成年犯罪人刑罚制度的完善——以相称原则为视角[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10 陈奋;王英;;论企业犯罪刑事责任的实现:从程序的角度[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溯 德国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刑罚的文化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朱宝银 张星星;谈“社区矫正”对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完善与融合[N];江苏经济报;2012年
3 特派记者 李春江 曹斯 实习生 尤乙同;社区矫正刑罚加大审判力度[N];南方日报;2013年
4 范昌;浅析刑罚根据论与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N];法制日报;2010年
5 赵晓耕 陆侃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罚变迁:《唐律·名例》篇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游伟;“重刑威慑”之消极影响[N];检察日报;2012年
7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游伟;过度“重刑威慑”的消极影响[N];上海法治报;2012年
8 王新环;协商、和解与合意刑罚[N];检察日报;2006年
9 华东政法学院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游伟;正视“重刑化”思想的消极影响[N];检察日报;2010年
10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 游伟;切莫忽视重刑威慑的负面影响[N];检察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沈海平;寻求有效率的惩罚[D];北京大学;2008年
2 彭文芳;古代刑名诠考[D];浙江大学;2009年
3 赵威;数额犯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赵建伟;职务犯罪应对措施国际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5 党日红;中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军政;刑罚效益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向磊;论刑罚宽容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3 丁守亭;论社区矫正与刑罚制度改革[D];复旦大学;2013年
4 马兴洁;减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李泱;论我国古代刑法中的耻辱刑[D];湘潭大学;2015年
6 贺文婷;论刑法的容忍性[D];扬州大学;2015年
7 彭海林;自首行为在刑罚量刑中的适用[D];安徽大学;2015年
8 张瑜毅;罗马帝政时期刑罚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9 兰黎黎;受贿罪刑罚配置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10 勇军汁;行政处罚与刑罚的衔接适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63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563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