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05:15
本文关键词:侵占罪司法认定问题研究
【摘要】:侵犯财产犯罪是刑法上比较古老的犯罪种类,这一类犯罪的共性特征是以非法目的,获取、毁坏或挪用公私财产的行为。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关于盗窃罪、诈骗罪的相关规定由来已久,而对于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我国1979年刑法对此并未作相关规定,直到1997年刑法中才作了规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认定侵占罪、职务侵占罪、盗窃罪甚至是诈骗罪,如何准确界定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如何正确厘清侵占罪与相关侵犯财产犯罪之间的界限一直纠缠不清。从犯罪构成上来看,以上四种犯罪的主观方面都表现为故意,并以非法占有他人(单位)财产为目的;在犯罪主体上除职务侵占罪是特殊主体外,其余均为一般主体;在犯罪客体上除职务侵占罪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外,其余三罪的犯罪客体均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在犯罪的客观方面,四罪的构成不尽相同,侵占罪的客观表现为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职务侵占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盗窃罪的客观表现为多次秘密窃取或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诈骗罪的客观表现为使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但是仅仅从犯罪构成的理论上是难以将四罪的区别与界限划分清楚的。1 本文依托犯罪构成的理论,以现实生活的案例为切入点,从蒋某涉嫌的四种犯罪入手,逐罪分析犯罪构成,,认真辨析侵占罪与职务侵占罪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犯罪嫌疑人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与盗窃罪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犯罪故意产生的时间、犯罪对象上的差距;与诈骗罪的最主要区别在于骗取财物的故意产生时间;与不当得利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主动侵财,还是被动受益。通过笔者的分析辨别、去伪存真、先立后破,最终得出本文的结论—蒋某涉嫌侵占罪。笔者也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司法实践上如何正确认定侵占罪以及如何正确区分侵占罪与其他侵犯财产犯罪的界限提供有益的帮助。以便更加准确地适用刑法,严厉打击刑事违法犯罪,有力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 盗窃罪 诈骗罪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4.3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一、案件缘起12-14
- (一)基本案情12-13
- (二)分歧意见13-14
- 二、侵占罪的法律特征14-17
- (一)概念及内涵14-15
- (二)犯罪构成15-17
- 三、案件评析17-26
- (一)涉嫌盗窃罪的简要分析17-18
- 1.盗窃罪的简要概述17
- 2.结合盗窃罪评析蒋某案17-18
- (二)涉嫌侵占罪的简要分析18-21
- 1.侵占罪的简要概述18-20
- 2.结合侵占罪评析蒋某案20-21
- (三)涉嫌职务侵占罪的简要分析21-23
- 1.职务侵占罪的简要概述21
- 2.结合职务侵占罪评析蒋某案21-23
- (四)涉嫌诈骗罪的简要分析23-24
- 1.诈骗罪的简要概述23
- 2.结合诈骗罪评析蒋某案23-24
- (五)无罪的简要分析24-26
- 1.不当得利的简要概述24-25
- 2.结合不当得利评析蒋某案25-26
- 四、笔者点评26-33
- (一)从侵占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入手分析本案26-27
- 1.侵占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26
- 2.结合侵占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分析蒋某案26-27
- (二)以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差异解读本案27-31
- 1.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差异27-30
- 2.结合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差异分析蒋某案30-31
- (三)以侵占罪与诈骗罪区别为视角分析本案31-32
- 1.侵占罪与诈骗罪的区别31
- 2.结合侵占罪与诈骗罪的区别分析蒋某案31-32
- (四)通过侵占罪与不当得利的区别分析本案32-33
- 1.侵占罪与不当得利的区别32
- 2.结合侵占罪与不当得利的区别分析蒋某案32-33
- 结语33-34
- 参考文献34-36
- 致谢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作富,韩跃元;论侵占罪[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2 刘辉;侵占罪若干问题的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3 陈兴良;;侵占罪与贪污罪之比较[J];法学家;1996年04期
4 李世军;侵占罪浅析[J];法学评论;1998年06期
5 张永生,高劲松;侵占罪若干问题研析[J];河北法学;2001年02期
6 陈兴良;;犯罪范围的合理定义[J];法学研究;2008年03期
7 邓斌;侵占罪几个问题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04期
8 于世忠;侵占罪与盗窃罪的界定[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751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751494.html